历史上李宪为什么会把皇位让给弟弟唐玄宗?第一是因为他本身权力欲不大,生性宽厚谦让,第二是因为他的曾祖父李世民发动弑兄杀弟的玄武门之变到当时还不到百年,他也不想成为第二个太子李建成,第三个原因也是因为他们兄弟之间感情是真的好。
李宪自幼就十分文雅谦逊,而他的弟弟李隆基则是大唐的救星
李宪原名李成器,在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后,为了避讳李隆基生母窦德妃的名字故改名为李宪。他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其生母是李旦原配妻子肃明皇后刘氏。
其实李宪与李隆基也算是难兄难弟,兄弟二人的母亲刘皇后和窦德妃在他们年幼时就被他们的奶奶武则天给杀了,因此兄弟二人都是自幼丧母,所以感情也就比较深厚,李宪后来两让皇位多少也是因为与李隆基兄弟感情深厚有关系。
李宪的祖母是女皇武则天,祖父是唐高宗李治,在唐高宗去世后,皇位是由李宪的伯父唐中宗李显继承。但是唐中宗想扶持自己的政治集团摆脱母亲武则天的控制,因此武则天将他废为庐陵王,在唐中宗被废之后,李宪的老爹唐睿宗李旦就被武则天扶持为傀儡皇帝。
唐睿宗登基之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当时年仅6岁的李宪被立为皇太子。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唐睿宗被降皇太子,李宪也跟着被降为皇孙。
后来在武则天晚年忠于李唐皇室的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还位给了唐中宗,就这样唐中宗复位,而李宪的老爹李旦则被封为相王。
李宪在“神龙政变”时已经26岁,身处变局还是李唐皇室成员,李宪却没有作为,而是在打酱油,当然,李宪每当变局来临之时都是选择打酱油,是一个标准的酱油男。
其实这主要是李宪一生性情宽厚随和,谦让仁义,由于他亲身经历了祖母武则天大肆杀戮李唐皇室,连母亲刘皇后都是被武则天所暗害,所以李宪自幼就对政治失去了兴趣,不想过多参与。
由于李宪的老爹李旦在“神龙政变”之时,极力主张拥护哥哥唐中宗复位,并没有想过自己复位,因此唐中宗继位之后对李旦封赏很丰厚,除了李旦被封为相王,作为李旦嫡长子的李宪自然也会被伯父唐中宗重点封赏。
唐中宗复位后想把李宪从原来的寿春郡王晋升为蔡王,并给他实封七百户的封邑,李宪这时候谦让的性情就体现出来,他坚决拒绝伯父唐中宗的封爵,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接受更大的封国,还是让自己当郡王吧。
从这也可以看出李宪生性就是十分谦逊,而且他非常儒雅,无心于政治,醉心于艺术。李宪的音乐细胞很强,他精通音律,可以自己作曲。
唐中宗此后曾多次想提拔侄子李宪,都被他婉拒了。当然,李宪之所以当时不想从政,不光是因为对艺术的痴迷,也在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并不明朗,唐中宗复位之后,朝政其实一直由妻子韦皇后操控,当时的政治局势还属于动荡不安之时,所以李宪为了明哲保身,多次婉拒了唐中宗对他的提拔。
唐中宗的老婆韦后是婆婆武则天的铁杆粉丝,一心想学婆婆武则天成为女皇,而唐中宗和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如此,母女二人都想当女皇。由于唐中宗复位之后的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因此李重俊受到韦后母女打击陷害,被迫发动政变自卫,结果政变失败被杀。
李重俊死后,韦后母女气焰更加嚣张,安乐公主甚至逼父亲唐中宗册立自己为皇太女,这件事被朝臣所阻止。后来韦后母女认为唐中宗碍事,于是合谋毒杀了唐中宗,改立唐中宗的幼子李重茂继位为傀儡皇帝,改元唐隆,是为唐少帝。
眼看着韦后和安乐公主要再现武则天的情形,李唐皇室坐不住了,不过这时候李宪还是在打酱油,而站出来的人是他的三弟李隆基。
李隆基后来联合姑姑也就是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公元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将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及其党羽全部诛杀。这场政变之后,李旦正式复位为帝。
可以说从武则天被迫退位开始,唐朝政局就陷入了动荡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局,但是李宪却没有在乎局势的变化,他只是安心的当一个追求艺术的王子。当然这与他天生宽厚随和,谦让仁义的性格有关系。
而李宪的弟弟李隆基则不同,正是李隆基果断地劝说太平公主一起发动“唐隆政变”,才避免了韦后专权,李唐皇室再次陷入被杀戮的局面,可以说是李隆基拯救了李唐皇室,是当时公认的大唐救星。
李宪让位是明智之举,李隆基颇有当年李世民的风范
唐睿宗李旦二次复位之后,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就是复位之后的太子人选,按照古代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唐睿宗理应让嫡长子李宪出任皇太子,但是要知道唐睿宗之所以能复位全靠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李隆基对拯救大唐有很大的功劳,而且李隆基在处理变局之时,处事果断,颇有其曾祖父李世民之风,按照功绩和能力应该立李隆基为太子。
所以唐睿宗一时之间陷入了难以抉择的困境,最终唐睿宗还是决意试探一下各方心思,他对外表示想立嫡长子李宪为皇太子,想看看李宪和李隆基还有朝臣们的反应。
结果没等李隆基不干,李宪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唐睿宗册立自己为太子。在《旧唐书》中记载为成器(李宪)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
这意思就是李宪对唐睿宗说和平时期可以嫡长子继位,国家危难之时,当由对国家有功的皇子继位,如果不这样的话,那就会失去人心,自己的功劳不如弟弟李隆基,所以不能当太子,而应该由弟弟李隆基当太子。
李宪为了推辞掉太子之位,甚至每天抱着老爹唐睿宗的大腿哭泣,表示自己不想当太子,唐睿宗一看李宪如此贤能谦让,也十分高兴。而李隆基为了表示谦逊,也上表请辞太子,表示李宪为长兄,自古长兄如父,弟弟岂能居于长兄之上。李宪得知李隆基也想让自己当太子时,他又二次推辞了太子之位。
唐睿宗一看李宪是真的无意太子之位,而且他也考虑到了当初爷爷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事情,他不忍儿子们手足相残,于是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但是李隆基还得再次表示谦逊,既然大哥不想当太子,那就让二哥李捴(原名李成义)为太子,李捴又上表请辞,就这样李隆基两次谦逊之后才当上了太子。
由于唐睿宗复位也依靠了妹妹太平公主,因此唐睿宗在复位之后给予了太平公主很大的权力,而太平公主也颇受母亲武则天影响,权力欲也很大。在李隆基成为太子后,她与李隆基争权而引发了李唐皇室内部的矛盾。
太平公主认为李宪为人宽厚仁义,将来易于操控,因此她决定扶持李宪为太子,想让哥哥唐睿宗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所以太平公主时常在唐睿宗面前构陷李隆基,并夸赞李宪。
李宪只是无心于政治,他头脑可并不糊涂,他知道姑姑太平公主经常夸自己肯定是想让自己成为太子,将来好利于她的操控。
因此李宪可不想将来成为太平公主的傀儡,于是他和二弟李捴商议,主动向父亲唐睿宗要求外放到地方当刺史,加上名相姚崇、宋璟也都建议唐睿宗批准李宪和李捴兄弟二人的请求,只有他们到了外地才能断绝图谋不轨者的心思。
于是唐睿宗批准了李宪和李捴外放的请求,此后长安城内就只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斗法了。后来唐睿宗主动退位为太上皇,让李隆基提前继位,并改元先天。但是太平公主并没有死心,她依旧掌控朝政大权,对李隆基的皇权威胁很大,于是李隆基发动了“先天政变”。
在“先天政变”中李隆基依旧表现的杀伐果断,他斩草除根式的彻底清除了姑姑太平公主的党羽,并不顾老爹唐睿宗的哀求,执意把姑姑太平公主赐死。李隆基能先后发动两次政变,并且表现得都十分杀伐果断,可见他颇有曾祖父李世民的风范。
而李宪能主动让位给李隆基也绝对是明智之举,从李隆基后来对亲姑姑太平公主进行了斩草除根的政变行动,可以证明任何人阻碍了李隆基的皇权都不行,都会被他斩草除根般的除掉,毕竟李隆基当时威望高,势力强大。
如果李宪不是性格谦让仁义,他要是成为太子后,很可能他和李隆基之间会上演手足相残的事情,而最终的结局他可能会成为被李世民杀掉的太子李建成第二,被弟弟踩着尸体登上皇位。
李宪最终得到了李隆基的善待,死后还被追封为“让皇帝”
在除掉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之后,唐睿宗也彻底退休,李隆基改元开元,他也终于成了手握实权的真正皇帝。
大权在握的李隆基就开始感念大哥李宪当初的让位之德,把李宪召回京城加封为宁王,并授予司徒、司空、太尉、太子太师等极高荣誉的官职,并还赐给李宪实封五千户的封邑,可以说李宪在当时是地位待遇最高的皇室成员。
除了这些之外,李隆基每次给李宪写信时从不称孤道寡,每次信的开头都是“弟隆基白”,可见李隆基对李宪的尊崇和重视。
当然,李宪做得也很到位,他虽然在权力地位上是唐朝仅次于皇帝的人,但他从不结交朝臣,只与文人墨客交往,整日里除了品酒作诗,就是醉心于音乐艺术之中。
李宪如此识时务,李隆基自然也越发对他好。可以说李宪与李隆基是互相成全的,李隆基感念李宪的让位之恩,给予他丰厚的奖赏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并且礼遇和尊重他。而李宪也是尽量不参与政治,以免引起李隆基不必要的猜忌,所以兄弟二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出皇家难得的兄友弟恭的佳话。
开元二十九年(742年)李宪病逝,终年63岁。李宪去世后李隆基极为悲痛,据史料记载他整日冲着李宪家的方向号啕大哭,并且李隆基悲痛的好几天都没有吃饭,后来还是在太监高力士的劝说下,李隆基才稍好一些开始进食。
后来李隆基还不顾群臣反对,执意给大哥李宪上帝号,李隆基特意追谥李宪为“让皇帝”,追谥皇嫂元氏为“恭皇后”。
而李宪的长子汝阳王李琎上表请辞帝号,一再向李隆基表明父亲李宪生前遗愿绝不想要帝号,但是李隆基坚持不许,他还特意为李宪修建了帝王陵寝唐惠陵。
在李宪正式下葬到惠陵之后,李隆基更是每天几乎都要登上高楼向李宪的葬身之所惠陵方向痛哭流涕,李隆基对李宪如此怀念,连身边的高力士等太监都被感动的为之流涕。李宪这一生虽然没有坐过龙椅,没穿过龙袍,但是死后却得到了帝王谥号和陵寝,皆因他的宽厚谦让的性格,当然,这也说明李隆基很知道感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感恩的。李隆基在李宪死后的真情流露,也说明了他与李宪之间的兄弟感情很真诚,他对李宪的让位之恩是铭记于心中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常被视为明君典范,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然而,他错杀张蕴古这一事件,却如同一道刺眼的裂痕,揭示了皇权之下司法公正面临的严峻挑...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4-08 唐叔虞与李世民: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叔虞与李世民,这两位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却都与“唐”这一国号紧密相连的杰出人物,各自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唐叔虞作为西周时期晋国的始祖,而...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8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病中的战略抉择在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与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役不仅关乎唐朝西部的稳定,...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8 李世民为何被尊称为“天可汗”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唐朝以其繁荣与开放著称,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以其卓越的文治武功,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其中,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的称谓,不仅彰显了他在...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高阳公主为何钟情于和尚?探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高阳公主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选择而备受关注。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高阳公主本应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然而她却对一位和尚产生...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武则天为何未给李世民生下孩子?探寻历史背后的真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与李世民的婚姻关系中,却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何武则天没有给李世民生下孩子?一、武则...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李世民智退突厥:一个烧饼背后的谋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政治智慧著称于世。而关于他如何用一个烧饼吓退突厥十万大军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佳...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朱高煦之梦:能否重演李世民的成功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试图复刻前人的辉煌成就。明朝的汉王朱高煦,便曾梦想着能够重演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之路,夺取皇位,一统天下。然而,历史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高煦怎么死的 2025-03-25 李渊之惑:为何未曾防备李世民?在唐朝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其家族内部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次子李世民,后来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成为了唐太宗。这不禁让人疑惑,作...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5 仁君之殇:唐太宗为何忍痛处死功臣侯君集?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善待功臣、宽容大度的形象著称于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仁君,却最终下令处死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这究竟是何原因?一、侯君...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