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朱棣和朱高煦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样是叔侄大战,为何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却失败了?
公元1399年,明王朝战乱再起,燕王朱棣率八百勇士起兵靖难。燕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建文帝只得在仓惶中玩了把“人间蒸发”,拱手将江山送与燕王。
靖难之役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朱棣从此登上皇帝宝座,开创永乐盛世,而他的第二子朱高煦也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不世战功,一度成为太子储位的有力竞争者。
惋惜,作为热门候选人的朱高煦最终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不甘心失败的朱高煦,毅然在父兄死后起兵造反,却被侄儿明宣宗打得一败涂地。
那么,同样都是叔侄大战,为何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成功了,而朱高煦造反却失败了呢?
01靖难功臣
朱高煦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却始终忘不了靖难之役。
想当年,少年朱高煦奉命进京给朱元璋吊孝,结果一进京城就在无形中成了“人质”,意识到情况不对的朱高煦,偷了舅舅徐辉祖的马便一路北上,沿途“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上演了一出“过五关斩六将”的好戏。
那时朱棣已经正被建文帝的一系列“削藩”动作弄得手足无措,倘若奉命遵旨,齐、湘、代、周几位王爷的殷鉴不远,但若是抗旨造反,又怕连累京中的儿子。
正当朱棣左右为难的时候,朱高煦竟然自己跑回来了。没过多久,朱棣在京城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先后回到北京,朱棣欣喜之下,忍不住感慨道:“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
从某个角度来看,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正是朱高煦偷渡出京回北平。朱棣没有了顾虑,才能放手发动靖难之役。
战争爆发后,朱高煦又追随父亲起兵,他亲历了靖难之役的全程,无数次将朱棣从死神手中救下。比如白沟河之战中,瞿能父子合击朱棣,燕军损失惨重,幸亏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援,亲自带着精骑冲阵,斩杀瞿能父子,才让朱棣化险为夷。
这之后,朱棣在东昌之战中再度遇险,朱高煦又一次在生死存亡之际率军赶到,将朱棣从敌军阵里救出,带回军营。
到了建文四年,朱棣与南军大战于长江浦子口,彼时燕军长途远征,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时值六月,天气炎热,燕军久战不克,朱棣已经打算与建文帝和谈,就连《明通鉴》也说朱棣想要:“且议和北还”。
哪知就在此时,朱高煦却带着他新训练的胡骑出现在战场上,燕军瞬间实力大增。朱棣高兴地不知该怎么赏朱高煦才好,一时兴起便说了句:“勉之!世子多疾。”
这话的意思分明是说:高煦你好好努力,你哥哥他身体不好,常常生病。
朱高煦心想,这不是暗示我将来有可能当太子吗?一想到这里,朱高煦顿时浑身是劲,他当即奋勇作战,杀退南军,胜利的天平至此完全倒向了燕军。
02起兵谋逆
然而,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却完全忘记了他在战场上的承诺。燕世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忙活了半天,却只得到一个汉王的爵位,这让朱高煦非常不服气,却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前往乐安(今山东滨州)就藩。
有趣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回军途中病逝,仅仅十个月之后,朱高炽也龙驭上宾。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继承大统,史称明宣宗。
消息传到朱高煦那里,朱高煦不禁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父亲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走侄儿建文帝皇位的旧事。他素来渴望皇位,不禁动了效法父亲武装夺权的心思。
为此,朱高煦一边公开发表檄文,表示新君身边的夏原吉是奸臣,并以此为由起兵靖难,一边暗中派人联系军中大佬张辅,希望张辅能为他充当内应。
惋惜,明宣宗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张辅与朱高煦虽有军中情谊,但他也是朱高炽的老丈人。听闻朱高煦要造反后,张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站在明宣宗一边。
更让朱高煦郁闷的,他的父兄都没有在晚年大杀功臣,此时朝廷能征善战的武将不少。当年朱棣靖难时,朝中几乎没有可用之将,建文帝不得不启用李景隆这样的官二代,或是耿炳文这样的老迈之人。
饶是如此,朱棣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取得胜利。而如今朝廷兵多将广,地方上藩王的实力与朝廷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这无疑更是加大了朱高煦造反成功的难度。
更何况,造反起家的朱棣,刚一上位就以“宗藩不得参政统兵,坐食岁禄即可”为由,解除了一众王弟们的兵权,这就注定朱高煦很难从叔王们手中借兵,唯有以乐安一城之力对抗朝廷。
偏偏乐安离京师很近,朝廷军队朝发夕至,留给朱高煦的时间并不多。而当初朱棣在北京起兵靖难,南京得知消息再到耿炳文抵达前线征讨,距朱棣宣布靖难已过了整整一个月。那时朱棣已经干脆利落的控制住了北京九门、通州、密云、蓟州、遵化、怀来、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等诸多北方重要地区,足以从容面对朝廷问罪之师。
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再加上实力悬殊,本就让朱高煦的“靖难”险象环生。偏偏宣宗想起当年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的往事,打定主意不能把兵权交出去,毅然决定御驾亲征。
这完全出乎了朱高煦的预料。他原本盘算着自己在军中多年,宣宗不管派谁领军,都是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不足为虑。若是宣宗认真学习建文帝,下一道“不可使朕有杀叔之名”的圣旨,那就再好不过了。
岂料宣宗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亲自提把刀杀过来了。如此一来,朱高煦顿时师出无名,追随他的下属也纷纷反水,一些人甚至有了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的想法。
众叛亲离之下,朱高煦的“靖难”彻底宣告失败。其实,朱高煦未尝一开始就有造反的心思,只是燕王靖难之役留给他的记忆如刀刻斧凿般深刻,他目睹了父亲为了皇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怀揣着父亲改换太子的希冀,更见证了登上权力巅峰后一呼百应的无限辉煌。
不得不说,权力的滋味让朱高煦迷恋,最终酿成又一场叔侄之战。只是,朱高煦或许忘了,燕王的成功是万中无一,终明一代,也只有燕王一人靖难成功。可朱高煦却将非同寻常当作了寻常。
参考资料:《明通鉴》、《明史》、余显斌《朱高煦:一生走不出的靖难之役》
徐妙锦,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女,以其出众的才貌和独特的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拒绝了明成祖朱棣的求婚,选择了终身不嫁,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徐达 2025-03-31 朱高煦之梦:能否重演李世民的成功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试图复刻前人的辉煌成就。明朝的汉王朱高煦,便曾梦想着能够重演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之路,夺取皇位,一统天下。然而,历史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高煦怎么死的 2025-03-25 朱棣首次北伐惨败:对手强敌还是自身之过?明成祖朱棣,这位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曾五次北伐蒙古,以巩固北方领土。然而,他的第一次北伐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这一历史事件引...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25 朱棣迁都北京的多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场重大决策——迁都北京,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将都城从繁华的南京迁至偏北的北京?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考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04 朱棣:明朝的杰出君主与永乐盛世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明成祖朱棣则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皇帝。他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卓越的政治手腕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极具...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03 朱棣占领南京后为何能顺利登基称帝?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皇位更迭曾经历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其中,明成祖朱棣的登基尤为引人注目。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随即登基称帝,这一事件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7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时,是否预见朱棣造反?在中国明朝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他最终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朱棣,这一决定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那么,朱元璋在立朱允炆...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6 古代首位“六省状元”黄观:才华横溢却遭朱棣迫害,最终投江自尽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凭借卓越的才华,一举夺得“六省状元”的殊荣,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郎,却因得罪明成祖朱棣,最终选择投...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4 朱棣攻占南京后为何能顺利登基称帝?在中国明代历史上,明成祖朱棣的登基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北平为根据地,发起靖难之役,最终攻占南京,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城,为什么就能当...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17 姚广孝助朱棣:谋略、信仰与历史的交汇在中国明代历史上,姚广孝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高僧及文学家,他不仅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更是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谋士。那么,姚广孝为何会...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2-1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