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清朝 >  历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后,是如何处理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的?

历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后,是如何处理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的?

时间:2023-03-17 13:48:36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康熙帝是顺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 曾自号体元主人。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帝里面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内尽力缓和民族间的对抗情绪,对外南征北讨,从遥居海外的台湾到冰天雪地的远东,康熙指挥下的清朝军队似乎无处不在,抛开民族情绪不谈,不得不承认康熙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开创之君。

康熙在执政时期能取得让后世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偌大功绩,其聪明的执政手段功不可没。清朝入关初期对原明朝的各个阶层采取的是高压政策,包括八旗圈地抢夺农田,屠城震慑抵抗势力,拼命从肉体到思想上绞杀各地反抗清朝统治的士绅和百姓等等。

当时的清朝还因为要剿灭南明的抵抗势力,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军需物资优先供应给军队,只能是继续压榨民间,老百姓们的生活也继续水深火热,包括原明朝的乡绅和士绅阶层也被逼捐款纳粮,不见得就好过明朝统治时期,这些都带来了满、汉之间紧张的对立情绪。

到康熙继位并亲政后,大规模的抵抗势力在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两代人的努力下,基本上都剿灭一空,但整个国家也因战乱无比虚弱,不管当时的康熙想守成也好,开创也好,都急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来恢复国力,否则前明能崛起李自成张献忠,清朝也一样会出现类似的人物。

康熙从哪入手呢?他非常聪明的从人入手。当然,这个人不是指人民,康熙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做到为人民服务,老百姓对于他来说,只要能有口吃的,不饿死不造反就行,在这个基础上,康熙甚至要防止老百姓知道得过多。

康熙要重点善待和拉拢的人是乡绅和士绅。乡绅就是地方上的土财主,比如代表朝廷在乡间收税的里长、粮长等,地方上的豪强,包括各衙门里面的胥吏都是乡绅阶层,这些地方势力在民间就代表着政府,离开他们的支持就别想让朝廷的政策在民间顺利实施。

乡绅的家庭里面如果有谁取得官方认可的功名,并且在官场有了入流的品级,那么就从乡绅升级为士绅,士绅就是制定社会规则的主导性群体。清朝即便在最高层更重视满族官员,警惕汉族官员,但也必须依靠整个汉族士绅来帮助维护其统治权的长治久安。

而康熙要想达成他成为圣君的目标,也不可能离开士绅和乡绅这些个群体,满族的那些大老粗哪懂得如何治国?因此,除了刻意从文化上的蔑视满族的死硬分子,康熙开始拉拢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开始给他们更加宽松的环境,为此,康熙做了两件事。

第一:康熙在意识形态上开始重视和发展理学,拉拢全体汉族士绅承认其统治权

清朝是以满族为尊,但他们人口数量太少,在文化上也是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不可能全面推广满族习俗和文化,清朝入关以后做到的最大程度就是改服饰、发型,以及在便于传播的文章、小说、史册等文学作品中尽量消除排满的语句,再多恐怕就真的要激起更大规模的全面反抗了。

康熙基于此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在规定满、蒙贵族必须要严守本族习俗外,对占据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和汉族士绅并不规定一定要遵从满族习俗,并且主动把自己汉化,为此,很多满人贵族都表示不习惯,康熙需要找一个既能满足满族统治权限,又能让全天下汉族士绅接受的理论来作为合法性的统治依据,供满、汉官员学习,且传播天下。

康熙选中的是理学,理学也是在中原文化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学中的一大分支,而清初的理学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理学家们愿意为理学成为主流学说,而将理学理论更改成对康熙有利的东西,让它即适合满人贵族的要求,也适合汉族士绅的需求,更适合愚弄底层百姓。当时的理学名家如熊赐履、李光地、张玉书等也竭力给康熙灌输理学思想。

康熙不但自己主动学习儒家文化,主动恢复了明朝时期制定的经筵和日讲制度,还在教导皇子时逐渐开始强调“文武要务并行”,武就是满人赖以崛起的骑射本领,而文就是让皇族中人和满人贵族深入学习儒家思想,大家一起来汉化,对于康熙来说,左手持有的大棒还是满的,可右手握着的大枣就变了汉的。

皇帝要发展理学,不管是更改了什么内容的理学,总归还是汉家儒学,这就给了汉族儒家士绅们极大的鼓舞,所谓“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这个华夏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满族皇帝学习我华夏文化,并要以此为根据来治国,那么支持他又有何妨?有了这个基础,康熙巩固君臣关系的下一步就好走了。

第二:康熙鼓吹君臣一体,优待老臣,以此来勉励臣僚尽心为其统治权服务

要想顺利的实施政令,君臣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明朝的崇祯皇帝就是因为和臣僚之间的关系严重对立,导致大多数臣子和他阳奉阴违,即使有好的见解也不敢和崇祯阐述,崇祯临终前说“臣皆亡国之臣”是有一定道理的,都不和他讲真话嘛。

但“朕非亡国之君”就有些夸大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愿意为臣子承担责任,帮助他们无后顾之忧办事的崇祯也是有责任的。崇祯亡国距离康熙执政没多久,康熙当然会吸取这近在咫尺的教训,康熙着重宣传的就是君臣如父子、和谐共处的“君臣一体论”,并以唐太宗和明朝末年为例表示:

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佛,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明朝末世,君臣相隔,以致四方疾苦,生民利弊无由上闻。我太祖、太宗、世祖相传以来,上下一心,满汉文武,皆为一体,情意长令周通,隐微无有间隔。一游一豫、体恤民情。创作艰难。立万世不易之法。朕虽凉德、上慕前王之盛事。凛遵祖宗之家法。思与天下贤才、共图治理。常以家人父子之谊、相待臣僚。罔不兢业、以前代为明鉴也。

为了显示君臣一体的和谐,笼络士绅人心,康熙不厌其烦的不断对臣僚进行慰问和赏赐,还经常把臣子召到皇宫内赏花赏月,和他们纵论经史子集,和臣子们聚会时一再要求大家不要拘泥于礼法,畅饮级欢,以示“君臣一体,共乐生平”,皇宫后苑也经常对臣子们开放,供臣子全家休沐时游玩,时人称之为“千古史册所仅见”。

对于老年臣子康熙更是上心,老臣仕宦数十载,一般都是在民间有极高声誉的德高望重之辈,在臣僚中也有绝高的威望,康熙对这些人更是多加优待,如康熙二十一年,七十一岁的大学士杜立德(前明崇祯年间的进士)患病未能参加上元节宫中举办的宴席,康熙专门安排人为他赐酒食,并遣中使致以节日慰问。

再如康熙四十四年南巡,七十岁的江苏巡抚宋荦(顺治年间入仕,号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迎驾,康熙为示优待,专门下旨将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豆腐赐给宋荦享用,还让御厨将宋荦家的厨子教会做法,并特别传达指示“宋荦是老臣,于众巡抚不同,著照将军总督一样颁赐”。

如上述般例子在康熙执政时期数不胜数,康熙所下达的政令也在君臣相对和谐的气氛中大多得到顺利实施,康熙晚年有感执政时期君臣一体带来的好处,也开始给臣子们的后代安排上进之路,对于已经故去的老臣后代也都特别优待,比如亲自关照已故大臣熊赐履的儿子读书入仕等,得到的结果是臣子们“感戴高厚,没齿难忘”。

康熙就是不停用这种方式抚慰臣僚,古代人好像也吃他这一套,因此,康熙年间,除文字狱类型的特殊案件外,康熙和臣子的关系相当融洽,这也使得康熙开创基业的内部基础极其牢固,政令通畅,避免了晚明崇祯年间君臣互相掣肘的弊端。

综上所述,康熙在清朝的统治基础还不是很牢固时,用重视理学来得到汉族士绅阶层的认可,又以君臣一体论和实际行为让汉族士绅甘心为他效劳,有了真正对老百姓有影响力的统治阶层的帮助,康熙才能安稳的逐步恢复国力,才能有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噶尔等一系列功绩的达成,才能成为“清圣祖”。

史书上对康熙的评价有一条是宽仁,各种清宫剧也大多是这么描述,康熙的宽仁不是对民,而是对士绅和乡绅这一能帮助他维护统治的群体,史书毕竟是官写的,往前追溯,凡是对官宽仁的皇帝,在历史的名声大多也很好,比如宋朝的宋真宗宋仁宗,明朝的明仁宗、明孝宗等等,故而,即便康熙执政时期也发生过多次迫害型的文字狱案件,可康熙还是被史书认为是开明的君主,其艺术形象也大多是正面的。

人物: 顺治 康熙 分享 上一篇: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篇: 豪格取得众多支持,为何最终即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