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大家都很熟悉了,除了秦国和赵国两个参与者之外,中途还出现了一个齐国。赵国因为打仗缺粮,向齐国借粮,但是齐国却坚决拒绝了,而齐国就在赵国的后面,按理说唇亡齿寒,如果赵国真的被灭了,齐国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可为何齐国却不愿意出手帮助赵国呢?两国之间是不是有一些什么恩怨呢?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次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关键战役,随着赵国的战败,东方六国再无能够独力抵挡秦国的存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成,难以逆转。所以,对于东方六国来讲,长平之战的失败,几乎是吹响了他们灭亡的丧钟。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影响着后世数十年国运的战争,东方六国中却仅仅只是赵国一家在苦苦支撑,其他诸如齐楚魏韩这些这些诸侯国,并没有参与进来。而这对于赵国来讲,无疑是很绝望的,因为长平之战打的是一场国力的消耗战。双方各自陈兵数十万,互相对峙,每日消耗的粮草甚巨,秦赵两国其实都很难受。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罢兵言和。但是,赵国毕竟国力稍弱,粮草不济,实在是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期间,赵国还向背后的齐国借过粮食,但是齐国没答应。
“(齐)王建立六年,赵无食,请粟于齐”(《资治通鉴》)
最终赵王没有办法,只能是孤注一掷。让赵括带着二十万邯郸军,替换长平前线的主帅廉颇,主动与秦军决战,以期早日结束这场煎熬的战争。然后便是我们我们所知道的结果了,赵括轻敌冒进,被白起诱敌深入,断绝粮道,最终围而歼之,四十多万赵军近乎全军覆没。
那么问题来了,齐国他们为何不帮忙,难道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当然明白,当初赵国向齐国借粮食的时候,齐国大臣周子就在齐王建面前,把赵国比作齐国之唇,建议齐王建借粮食给赵国。
“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资治通鉴》)
但是,齐王建根本就不听,因为就当时的天下格局而言,赵国和齐国根本就不是什么唇齿相依的关系。在齐国等诸侯眼中,此时的赵国与秦国没有太大区别。
在一般人眼中,所谓的战国时期,似乎就是秦国一统天下的这么一个过程。但事实上,这只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诸如魏国、齐国、楚国还有赵国,都曾像秦国一样登上天下霸主的位置,或者参与到争霸行列中来。所以,战国时期的主调乃是诸侯混战,不光有秦国打六国这一条线。既然是混战,那就没有绝对的阵营和盟友,他们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哪怕是同出一家的三晋,那都是互相攻伐不断,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
依据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其实你会发现,那就是秦国和赵国的一场争霸战。
当时的秦国已经崛起,挥师东进的战略目标显露无疑,山东六国中与之相邻的三晋与楚国,都被秦国给揍了。比如伊阙之战,韩、魏两国二十四万联军被全歼;鄢郢之战,打得楚国被迫迁都;华阳之战,魏赵联军十五万被斩,魏国大片国土沦陷。所以对于五国来说,秦国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但是,赵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而这对于东方的其他诸侯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毕竟赵国强大了,作为邻国的他们就该遭殃了。尤其是对于燕国、齐国这些离秦国较远的国家来讲,赵国的威胁要远大于秦国。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没少揍他们。
比如公元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所以,长平之战对于秦赵之外的各个诸侯国而言,其实谈不上什么立场,双方都是威胁,坐山观虎斗乃是最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有了这么一个结论,我们再来看齐国不借粮食,那就变得十分合理了。对于当时的齐国而言,他们是不想看到赵国赢的。齐国希望秦国去帮助自己最大限度的削弱赵国,从而缓解赵国对于自己的威胁,至于所谓的唇亡齿寒,那该是后面考虑的事情。
换个角度来讲,如果自己帮赵国打赢了秦国,或许自己能瓜分一些好处,但最大受益者必定是赵国。等到他们消化完毕,势必会对齐国发动新的攻势。此外,齐国还会因为出手帮助赵国,而受到秦国的嫉恨,那么无论胜负与否,齐国便会为自己无端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当然了,站在齐国的利益角度而言,他们同样也不希望,秦国过分强大,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背后捅刀子,夹击赵国。
所以,齐国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赵国和秦国死磕,双方都被削弱,自己才能有机会从中获利。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齐国,也适用于楚国、燕国,甚至连同为三晋的魏国与韩国,也都是有着这样的想法。
关于长平之战,魏王曾询问过底下大臣的看法,结果有人说,赵国输了,其实是我们的福气。虽然这样的话有些短视,但就当时的背景而言,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没有谁愿意看到身边的盟友,过于强大。
大夫曰:“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资治通鉴》)
此外,秦国的外交策略也一直弄得挺不错。
在上党以及长平对峙期间,秦国一直都在放烟雾弹。明明前线剑拔弩张,却对赵国的议和使者隆重接待。弄出一副随时有可能罢兵言和的状态。这让魏国、楚国这些颇有想法的诸侯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或许有着出兵的想法,但是却又担心赵国和秦国已经议和。届时自己不仅什么都捞不着,还会白白惹来秦国的愤怒,那就得不偿失了。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史记》)
所以,总结来讲,齐国等诸侯,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不帮赵国,一方面是想坐山观虎斗,一方面则是害怕得罪秦国。这些想法放在现在来看,自然是有些短视,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其实都是情理之中的想法。我们总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容易将事情简单化。
毕竟他们也没想到,赵国会输得这么惨,四十多万青壮,仅仅一两个月就被秦军给全部歼灭了。这也是赵括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所笑话的原因之所在。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之大的伤亡,各位诸侯根本就来不及反应。而正是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之后,魏、楚等诸侯国才有了唇亡齿寒的想法,于邯郸之战出兵相助赵国。
在中国春秋战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家和谋略家,其中孙膑无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因一段“疯疯癫癫”的经历而广为人知,但在这背后,隐藏...
孙膑 2024-11-21 孔子:儒家学派的伟大奠基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生平和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生平背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孔子 2024-11-21 战国权谋: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大戏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之间勾心斗角,权谋纵横。在这一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上,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之计,无疑是最为人称道的经典案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秦不...
张仪 2024-11-20 孔子真实相貌探析:历史记载中的独特风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至圣先师”。然而,关于孔子的真实相貌,历史上却存在着诸多传说与争议。有观点认为,孔子容貌奇丑...
孔子 2024-11-20 勾践卧薪尝胆真相探秘:历史误解与真实事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卧薪尝胆的故事以其坚韧不拔、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典范。然而,关于这一故事的主人公,历史上却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传统上,人们普遍认...
勾践 2024-11-19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智谋与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晋文公重耳的智慧和谋略,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
晋文公 2024-11-19 商鞅悲惨结局的深度剖析:成也变法,败也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商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军事家,他的变法运动使秦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强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这位功绩显赫的能臣,最终却落...
商鞅 2024-11-19 齐桓公号令群雄称霸天下多亏奇人管仲的辅佐在春秋时代的历史长河中,齐桓公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军事谋略,成功号令群雄,称霸天下。然而,这一霸业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奇人——管仲的辅佐。管仲以其深邃的智慧...
齐桓公 管仲 2024-11-16 赵武灵王之子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赵武灵王赵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而闻名于世。而他的一位儿子,赵胜,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赵胜,即平原君...
赵胜 2024-11-16 齐国王室成员孟尝君与鸡鸣狗盗的来历揭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期的齐国以其繁荣的文化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闻名。其中,齐国王室成员孟尝君的故事尤为引人入胜,尤其是他与“鸡鸣狗盗”这一典故的关...
孟尝君 2024-11-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