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大家都很熟悉了,除了秦国和赵国两个参与者之外,中途还出现了一个齐国。赵国因为打仗缺粮,向齐国借粮,但是齐国却坚决拒绝了,而齐国就在赵国的后面,按理说唇亡齿寒,如果赵国真的被灭了,齐国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可为何齐国却不愿意出手帮助赵国呢?两国之间是不是有一些什么恩怨呢?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次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关键战役,随着赵国的战败,东方六国再无能够独力抵挡秦国的存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成,难以逆转。所以,对于东方六国来讲,长平之战的失败,几乎是吹响了他们灭亡的丧钟。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影响着后世数十年国运的战争,东方六国中却仅仅只是赵国一家在苦苦支撑,其他诸如齐楚魏韩这些这些诸侯国,并没有参与进来。而这对于赵国来讲,无疑是很绝望的,因为长平之战打的是一场国力的消耗战。双方各自陈兵数十万,互相对峙,每日消耗的粮草甚巨,秦赵两国其实都很难受。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罢兵言和。但是,赵国毕竟国力稍弱,粮草不济,实在是等不到那个时候了。期间,赵国还向背后的齐国借过粮食,但是齐国没答应。
“(齐)王建立六年,赵无食,请粟于齐”(《资治通鉴》)
最终赵王没有办法,只能是孤注一掷。让赵括带着二十万邯郸军,替换长平前线的主帅廉颇,主动与秦军决战,以期早日结束这场煎熬的战争。然后便是我们我们所知道的结果了,赵括轻敌冒进,被白起诱敌深入,断绝粮道,最终围而歼之,四十多万赵军近乎全军覆没。
那么问题来了,齐国他们为何不帮忙,难道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当然明白,当初赵国向齐国借粮食的时候,齐国大臣周子就在齐王建面前,把赵国比作齐国之唇,建议齐王建借粮食给赵国。
“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资治通鉴》)
但是,齐王建根本就不听,因为就当时的天下格局而言,赵国和齐国根本就不是什么唇齿相依的关系。在齐国等诸侯眼中,此时的赵国与秦国没有太大区别。
在一般人眼中,所谓的战国时期,似乎就是秦国一统天下的这么一个过程。但事实上,这只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诸如魏国、齐国、楚国还有赵国,都曾像秦国一样登上天下霸主的位置,或者参与到争霸行列中来。所以,战国时期的主调乃是诸侯混战,不光有秦国打六国这一条线。既然是混战,那就没有绝对的阵营和盟友,他们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哪怕是同出一家的三晋,那都是互相攻伐不断,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
依据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其实你会发现,那就是秦国和赵国的一场争霸战。
当时的秦国已经崛起,挥师东进的战略目标显露无疑,山东六国中与之相邻的三晋与楚国,都被秦国给揍了。比如伊阙之战,韩、魏两国二十四万联军被全歼;鄢郢之战,打得楚国被迫迁都;华阳之战,魏赵联军十五万被斩,魏国大片国土沦陷。所以对于五国来说,秦国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但是,赵国也好不到哪里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而这对于东方的其他诸侯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毕竟赵国强大了,作为邻国的他们就该遭殃了。尤其是对于燕国、齐国这些离秦国较远的国家来讲,赵国的威胁要远大于秦国。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没少揍他们。
比如公元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韩,拔注人;公元前265年,赵将田单攻燕拔三城。
所以,长平之战对于秦赵之外的各个诸侯国而言,其实谈不上什么立场,双方都是威胁,坐山观虎斗乃是最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有了这么一个结论,我们再来看齐国不借粮食,那就变得十分合理了。对于当时的齐国而言,他们是不想看到赵国赢的。齐国希望秦国去帮助自己最大限度的削弱赵国,从而缓解赵国对于自己的威胁,至于所谓的唇亡齿寒,那该是后面考虑的事情。
换个角度来讲,如果自己帮赵国打赢了秦国,或许自己能瓜分一些好处,但最大受益者必定是赵国。等到他们消化完毕,势必会对齐国发动新的攻势。此外,齐国还会因为出手帮助赵国,而受到秦国的嫉恨,那么无论胜负与否,齐国便会为自己无端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当然了,站在齐国的利益角度而言,他们同样也不希望,秦国过分强大,所以他们没有选择背后捅刀子,夹击赵国。
所以,齐国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赵国和秦国死磕,双方都被削弱,自己才能有机会从中获利。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齐国,也适用于楚国、燕国,甚至连同为三晋的魏国与韩国,也都是有着这样的想法。
关于长平之战,魏王曾询问过底下大臣的看法,结果有人说,赵国输了,其实是我们的福气。虽然这样的话有些短视,但就当时的背景而言,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没有谁愿意看到身边的盟友,过于强大。
大夫曰:“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资治通鉴》)
此外,秦国的外交策略也一直弄得挺不错。
在上党以及长平对峙期间,秦国一直都在放烟雾弹。明明前线剑拔弩张,却对赵国的议和使者隆重接待。弄出一副随时有可能罢兵言和的状态。这让魏国、楚国这些颇有想法的诸侯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或许有着出兵的想法,但是却又担心赵国和秦国已经议和。届时自己不仅什么都捞不着,还会白白惹来秦国的愤怒,那就得不偿失了。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史记》)
所以,总结来讲,齐国等诸侯,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不帮赵国,一方面是想坐山观虎斗,一方面则是害怕得罪秦国。这些想法放在现在来看,自然是有些短视,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其实都是情理之中的想法。我们总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容易将事情简单化。
毕竟他们也没想到,赵国会输得这么惨,四十多万青壮,仅仅一两个月就被秦军给全部歼灭了。这也是赵括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所笑话的原因之所在。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之大的伤亡,各位诸侯根本就来不及反应。而正是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之后,魏、楚等诸侯国才有了唇亡齿寒的想法,于邯郸之战出兵相助赵国。
在春秋战国的烟雨中,一曲《高山流水》穿透时空,将楚国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故事镌刻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这个诞生于《列子·汤问》的典故,以"...
伯牙 2025-04-25 秦灭赵国之战:一场惨烈的历史较量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其中秦灭赵国之战尤为惨烈,不仅改变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战争背景与起因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
商鞅 2025-04-24 齐桓公与蔡桓公:历史称谓背后的身份迷雾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物因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记载方式,常常出现称谓混淆的情况,齐桓公与蔡桓公便是典型例子。二者看似是不同的人,实则存在着紧密关联,这一称谓现...
齐桓公 2025-04-23 齐桓公葵丘会盟:霸业巅峰与时代变革的缩影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县城东17公里等地说法不一)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史称葵丘会盟。这场盛会意义非凡,不仅标志着齐桓公霸业...
齐桓公 2025-04-23 齐桓公:从霸业巅峰到饿死宫中的悲剧落幕齐桓公,本名吕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推行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然而,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霸...
齐桓公 2025-04-22 河西:卫鞅收复之战的辉煌与意义在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河西之地的归属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牵动着各国的战略布局。而卫鞅(商鞅)收复河西之战,无疑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秦国的发展...
商鞅 2025-04-22 一诺千金:季布以信立世的千年回响核心论断:一诺千金源自秦末楚人季布“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的民间谚语,其典故通过《史记》记载流传至今。这一成语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诚信的极致推崇,更揭示了“信义”...
季布 2025-04-21 孟尝君三典故:智谋、仁政与全局观的千古映照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人才辈出,孟尝君田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门客众多,礼贤下士,其诸多事迹被后世传颂,其中“鸡鸣狗盗...
孟尝君 田文 2025-04-16 有子:孔门贤哲,仁道传承者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及其弟子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文化的天空。有子,这位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虽在历史长河中声名不如颜回、子路等弟子那般显...
颜回 孔子 2025-04-15 项橐:春秋神童,智慧之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经历,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项橐,这位春秋时期的神童,便是其中之一。他以七岁之龄,智难孔子,被后世尊为“圣公”,...
孔子 2025-04-1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