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来了,今天我们来写写和这人生第四喜相关的唐朝科举制。
看看古人和今人,到底谁的高考更苦逼。
相信我,看完后,你一定会得到深深的安慰。
01
一提起唐代科考,大家可能会纷纷举手抢答:
我知道,我知道!分明经和进士两科!
不错,那么多诗词人物志没白看。
不过,我还是要给大家泼上一点冷水:恭喜你,只说对了一部分。
因为严格来说,唐代科举分两大类:制举和常举。
所谓“制举”,就是由皇帝下诏、以招“非常之才”为目的而不定期举办的非常规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全看皇帝的用人需求。
比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16岁就考中幽素科做了官,这个科目就是制举考试的一种。
有唐一代,设立过的制举科目大概不下百种(史书记载“无虑百数”),比较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能言极谏科等。
此外,还有很多花里胡哨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科目:
比如什么志烈秋霜科;
临难不顾殉节宁邦科(这是在招敢死队?);
长才广度沉迹下僚科(名称这么不吉利谁会考?);
手笔俊拨超越辈流科(考书法还是考形体?);
哲人奇士逸沦屠钓科(招来陪皇帝侃大山的?);
……
一个个名称浮夸到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是朝廷正儿八经的招考科目,只能说当皇帝就是好,科考这么严肃的事儿,也能搞得如此任性。
当然,制举考试毕竟只是人才选拨的一种补充方式,类似咱们现在的艺体特招生。
真正的重头戏,还要看常举。
所谓常举,又称贡举,就是定期举行的常规性科目。
唐代常举每年一次,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书(书法)、明算(算数)等五十多种科目。(也真够多的……)
其中秀才科等级最高,但因为巨难考,设立不久就废除了。(不要被“穷酸秀才”这个词给骗了,那是明清时候)
其他明法、明书、明算之类,都不咋受待见,所以常科的重中之重就是明经和进士了。也就是之前咱们讲诗词人物志时提到最多的两科。
那这两科究竟有啥区别呢?
02
首先考试难度不同。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中明经已经算高龄考生,而五十岁进士题名却依然可说是年轻有为。
因为明经易考,主要考“帖经”,就是抽取经典古文,遮住关键字句,让考生补充填写。跟咱们小时候做的填充题一样,纯靠死记硬背。
进士难度就大多了。
因为,重点考诗赋。
诗、赋都是对韵律有要求的文体,诗要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赋要文辞华美,骈骊顿挫。还要应题而作,临场发挥。
这就要求考生有相当的文学才华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而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因为个个才华满格,几乎都选择考进士。
唐代的诗赋考试一般放在第一场。出题范围十分广泛,什么历史故事、四季节令、描写风景等都有。
有时,甚至是主考官现场即兴选题。
比如,有一年考试,主考官看到考场的北边新栽了一颗小松树,就对考生们说:
同学们,今天就以这颗松树为题作诗吧。
所以,这一年的诗赋题目就叫做《贡院楼北新栽小松树》。
堂堂国考,竟然随性到这种程度,放在八股取士的明清时期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而且,不仅考官随性,考生随性起来更夸张。
开元年间,有一名叫祖咏的考生,诗赋考试才开场15分钟,他就突然起身,将诗稿往主考官的案前一放,拎着文具袋扬长而去。
刚出考场没两步,主考官就举起考卷,扶着门框,大声呼喊:
嗨!这位同学,你还没写完呢!交什么卷!
祖咏同学停步,转身,微微一笑很倾城,回答了主考官两个字:
意尽。
说完便飘然而去,留下主考官风中凌乱。
主考官为何说他没写完呢,因为唐代考诗歌有篇幅要求,必须是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区区四句就走人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下这首有唐三百年来最为个性的应试之作:
《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整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且清新明朗,朴实自然,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而且,的确已然“意尽”,多一个字都显画蛇添足。
清朝王士祯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在今天,八百字的高考作文你写两百五,估计只能得零分。而人家祖咏同学却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被主考官破例录取,成为一段有名的科场佳话。
03
一不小心扯远了,继续说回明经和进士的区别。
因为考试难度不同,顺理成章,学历含金量也就不同。
如果说明经相当于现在的函授本科,那进士就是985、211,甚至对标清华、北大也绝不为过。
在当时的科考风气中,存在着一股明显的鄙视链:
进士出身的瞧不起明经出身的;甚至还没考中进士的也瞧不起明经出身的。
典型例子就是李贺得罪元稹的故事。
李贺十几岁时,因受到大文豪韩愈青睐,名扬京洛,据说当时已考中明经的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和《莺莺传》的作者)对其也十分仰慕,还曾亲自登门拜访。
结果李贺接过名片一看,鼻子里一声冷哼:
明经及第,何来谒我!
意思是,你一个明经出身的人,也有脸来见哥?!——差点没把元稹同学气到原地爆炸。(该!)
这个故事虽然真假难辨,但唐人眼里明经和进士声望之悬殊却由此可见一斑。
04
看到这,大家可能想说,唐代的科考还是很美好的嘛。
考题范围辣么宽松,答题“半途而废”也能金榜题名;虽然明经不受待见,那就一门心思写诗考进士呗。
呵呵,如果我再告诉你,唐朝考场内还能交头接耳、讨论试题(是真的),你是不是羡慕得立马想要穿越回去了?
别急,讲完唐朝科举的可爱之处,我要开始可劲黑它了。
唐朝科举的第一个黑点是:进士录取率极低。
终唐一代,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超过25人,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所谓物以稀为贵,高中进士在唐朝的尊崇荣耀程度,鲜有其他事项可比拟。
比如,有人登第后曾赋诗曰:
元和天子丙甲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
进士及第的喜悦如同成仙升天,新科进士们的快意之情与世人的追捧艳羡也就不难想象了。
在唐代,整个官僚体系内貌似都有一种神圣的进士情结。
比如一个叫薛元超的宰相,说自己生平有三大恨:
一非进士出身,二没娶到五大望族之女,三没能修国史。
(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王姓女,不得修国史)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连君临天下的皇帝(唐宣宗)都对进士题名心向往之,不能参加科考,就在禁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过把瘾。
然而,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进士之路,背后却不知铺垫了多少落榜考生的血与泪。
因为录取率极低,唐朝甚至产生了一种专门的诗歌类型,叫“落第诗”,且看一首孟郊同学的:
《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哎,啥也不说了,光看诗名(《再下第诗》)就够忧伤了。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儿子温宪也是屡试不第,笔下也有类似诗篇:
十年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诗人顾况的儿子考了三十年——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
写下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人曹松,一直考到了七十多岁,才因年老被特放及第……
当时很多外地学子,为博得一个进士出身,滞留长安多年不得归家。饥无食,寒无衣,有的父母死了,只能卖身为奴办丧事,有的夫妻分别十几载,相见时几乎不能相认……
看到这,是不是已经瑟瑟发抖,果断从时空飞船上跳下来了?
别着急,还没完。
05
唐代科考的第二个大黑点:
考试不糊名,且行卷、通榜之风盛行。
不糊名,主考官想针对某个考生放水那就太简单了。
而所谓“行卷”,就是考试前,应考的举子们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装订成册,然后奔走于各大王公贵人的门庭下自我推荐。如果得到权贵赏识,向主考官力荐,那就极可能直接内定名次,即为通榜。
比如王维、杜牧,都是这一类的幸运儿。
但如此种种,对出身平凡、没有靠山的考生们,就显得十分不公平。
比如韩愈,因无人举荐,一连考了四次才中进士。还有李商隐,也是到了第五次,终于得人举荐方才登科。
晚唐诗人杜荀鹤,同样是诗名远播却屡试不就,只能无奈感慨“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贵在朝中”。
接下来,再看唐朝科考的第三个大黑点:限制考生身份。
唐代民众大概分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只有“士”与“农”的子弟允许参加科考。(请火速对照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分)
而农家子弟大多贫困潦倒,没什么条件读书,有资格考也白搭。所以归根结底,几乎所有唐代进士都出于官僚阶层。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咱们的老熟人李白同学了。
为啥他的家世永远是一团迷?为啥他从不在诗文中说起自己的父母兄弟?
答案就是,他家极有可能是经商的。(郭沫若甚至推测他家是在长江上做物流生意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太白兄从不参加科考,才高不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资格啊!
他对家世向来讳莫如深,可能也是怕泄漏了家庭成分,经人举荐的道路也会走不通吧。
哎,写到这,再次心疼下我李大哥。
(李白:老子爱喝酒,那是有原因的……)
除以上外,唐朝考进士还是逐级淘汰制,每场定去留。第一场诗赋通不过,后面的帖经和策问直接没资格考。
《下第》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
你看,晚唐诗人黄滔第一场诗赋就被涮下来,回到旅馆哭成狗:
哎,回家怎么跟父老乡亲交代啊……
最后,唐代进士虽然被吹上天,但是考上却不!包!分!配!
还得继续通过吏部筛选才能当上公务员。
而吏部的面试环节,考官的自由裁量权极大,有关系有后台的世家子弟会再次占尽优势。
有才如韩愈,因出身普通,居然三选吏部而不得,中进士后又整整做了十年的布衣百姓……
就问你坑不坑爹,颤不颤抖!
06
好了,看到这,是不是发现古代科举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尤其唐朝,还处于科举的初级阶段,看似一朝登龙门的进士考试,其实只是上层社会少数人才能玩的游戏,还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
说到底,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对我们劳苦大众比较友好:
不限出身,不用行卷,考试看总分,录取率还高!
如今,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高考虽已不再像古代科举一样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却依然是个体改善命运相对最公平的方式。
所以,年轻人没事儿还是要多读书啊!
最后,祝愿今夏奋战科场的学子们都能金榜题名,鱼跃龙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深沉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
杜甫 2025-04-02 武则天整顿吏治:铁腕手段下的政治清明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时期不仅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武则天整顿吏治的举措尤为引人注目,她以...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4-02 高仙芝与郭子仪:谁更胜一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高仙芝与郭子仪都是备受赞誉的杰出将领,他们各自在唐朝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将这两位将领放在一起比较时,不禁会好奇:高仙芝和...
高仙芝 郭子仪 2025-04-01 魏元忠:忠诚于皇帝的典范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魏元忠以其卓越的忠诚于皇帝的品质,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他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三朝,始终不改其志,为国家和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4-01 武则天是否真的杀了女儿:历史迷雾中的真相探寻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深邃的心机,成为了后世无数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的焦点。然而,在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一个事件始终笼罩在历史...
武则天有男宠吗 2025-03-31 唐宪宗:明君之誉与昏君之疑的历史审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无疑是一个辉煌的篇章。而作为唐朝第十一代皇帝,唐宪宗李纯的统治时期,更是充满了争议与传奇。他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这一问题历来为史学家...
李纯 2025-03-31 李光弼:唐朝中期的杰出军事将领在唐朝中期,有一位以智勇双全、战功赫赫著称的军事将领,他就是李光弼。李光弼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为唐朝的安定与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以下是对李光弼的详细...
李光弼 2025-03-31 袁天罡与李淳风:师徒情谊与学术传承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袁天罡与李淳风这两位杰出的人物,不仅以其各自的才华和成就名垂青史,更因他们之间的师徒情谊而备受后世传颂。袁天罡作为隋末唐初的著名玄学家、...
袁天罡 李淳风 2025-03-31 崔珏与魏征:深厚的友谊与传奇的交集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民间传说中,崔珏与魏征是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他们的关系更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一...
魏征 2025-03-28 唐朝为何能迅速统一: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强盛的朝代之一,其建立与统一的过程堪称迅速而高效。从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到公元628年基本完成全国统一,仅用了短短十...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03-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