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自古有之,源于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即是分封建制,自古有之,至周朝蔚为大观。
经历了西周的春秋和战国,诸侯做大,灭了周朝,继而秦统一了中国,实行郡县制度,后来的王朝也多有采用分封制度,但都免不了藩王作乱如汉朝的七王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等,隋朝至元朝没有了藩王的问题,但是藩镇割据等问题也凸显。
到了明朝,明太祖推崇周礼,并鉴于历代功臣、外戚、宦官干政的教训,试图通过加强分封来巩固皇权,洪武二年定“封建诸王之制”,洪武三年四月分封秦、晋、燕、吴、楚等十国,强调:“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此“为久安长治之计”。虽然朱元璋也防止藩王作乱,申明诸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但是藩王只要出现,由于跟皇帝的天然血缘关系,造反毫无压力。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明朝的藩王作乱。
1、靖难之役:朱棣永流传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定先易后难之策,从势力较小的藩王下手,再集中力量对付势力较大的藩王。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殊不知这样打草惊蛇,引起了燕王和宁王的防备,当然建文帝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铲除朱棣,于是燕王联合诸王反,而燕王所打旗号恰是汉初七国之乱的“清君侧”,也是朱元璋所规定的祖制。
即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靖难”之权(明太祖为避免权臣擅政而制定)。双方展开战争,打了四年,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权成功,即皇帝位,为永乐帝。
此次夺权在历史上甚为出名,影响颇大。明朝的三次藩王作乱中,只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成功,从此皇帝落入朱棣一脉手中。
2、朱高煦叛乱:最作死的皇叔
由于朱高煦叛乱没有成功,所以不能叫役,只能是叛乱了,燕王靖难,燕王带兵时,高煦经常随军左右,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战役中立有大功,为燕王所倚重,燕王曾与其说:世子(即朱高炽)多病,你好好干。
这句话令高煦心动。高煦自恃有功,周围也有一帮人为其出谋划策,几次阴谋离间燕王与世子关系。但是,世子朱高炽非等闲之辈,燕王出征,令其留守监国,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燕王无后顾之忧。
朱棣即位后,一些大臣鼓动成祖改立太子,成祖亦曾动心,但考虑到世子乃朱元璋所立,一旦改立,势必惊动朝野。
另外也违背嫡长子继承制,还有就是建文元年出生的朱高炽儿子朱瞻基极为成祖所喜爱,生前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传之祖孙,永世其昌”,出生后,成祖见孙子“儿英气溢面,符吾梦也”。
而高煦虽有军功,但过失亦多。太子遂定朱高炽。其后,高煦屡不就国,多次改封,最后封于山东乐安州。永乐二十二年,成祖病崩于北征途中榆木川,皇太子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仁宗。
仁宗当了10个月皇帝,于洪熙元年5月病崩,,太孙朱瞻基即位,改明年年号为宣德。
话说高煦在乐安州,闻成祖崩,即已蠢蠢欲动,但当时没有下手机会,10个月后,仁宗又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奔丧,即阴谋从路上伏击,因仓促而未能得逞。宣宗对高煦如同其父对高煦,仁到义到,但高煦仍没收敛,于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一如其父故技,打“靖难”之名。
宣宗召群臣应对,有提议派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而大臣杨荣则主张宣宗亲征,夏元吉也表示赞同,宣宗定夺,率三大营五军将士亲征高煦。宣宗一面派人到乐安城宣诏,晓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大军直抵乐安城下,重重围困。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请罪。
高煦之乱遂平。宣宗对待皇叔很好,没有杀他,但是朱高煦还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在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竟然使用扫堂腿把朱瞻基绊倒,朱瞻基便命人把大缸扣在朱高煦头上,你说这个时候了朱高煦该消停了,他不,他举着缸到处跑,朱瞻基忍无可忍,最后用火烧死了朱高煦。
3、宸濠之乱:成就未带过兵的王守仁
说起宸濠之乱,可能很少人知道,但是说起 宁王,想必很多人知道,《唐伯虎点秋香》曾提到过宁王作乱,说的就是他,宁王作乱,其实命里该有一次。
当初燕王造反时,联合宁王,曾经许诺宁王事成之后平分天下,结果等来的却是内迁到南昌,或许宁王的后代也是想折腾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到半壁江山。正德十四年,武帝朱厚照西巡归来后,又欲下江南,并周游天下,为了谏阻南巡,惹起一场朝臣大请愿。
于是,怀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借口武宗荒淫无道,是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欲取南京。
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闻讯,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八字垴。二十六日 ,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 ,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 ,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 。
后来还上演了明武宗要亲自捉拿宁王,但是因故作罢。纵观明朝的三次作乱,只有燕王成功,成为永流传的皇帝,后面两次作乱都影响不大,这也是历代皇帝削藩的结果。
第三次之所以动静不小,反映了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国力中衰,一旦内忧外患,君主出现过失,往往有突发事件发生,有一定的偶发性;而王守仁力挽狂澜的出色表现,也反映明朝前期养士的遗泽犹在,虽历险境,国仍粗安。
徐妙锦,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女,以其出众的才貌和独特的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拒绝了明成祖朱棣的求婚,选择了终身不嫁,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徐达 2025-03-31 朱棣首次北伐惨败:对手强敌还是自身之过?明成祖朱棣,这位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曾五次北伐蒙古,以巩固北方领土。然而,他的第一次北伐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这一历史事件引...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25 朱棣迁都北京的多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场重大决策——迁都北京,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将都城从繁华的南京迁至偏北的北京?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考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04 朱棣:明朝的杰出君主与永乐盛世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明成祖朱棣则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皇帝。他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卓越的政治手腕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极具...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03 朱棣占领南京后为何能顺利登基称帝?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皇位更迭曾经历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其中,明成祖朱棣的登基尤为引人注目。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随即登基称帝,这一事件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7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时,是否预见朱棣造反?在中国明朝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他最终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朱棣,这一决定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那么,朱元璋在立朱允炆...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6 古代首位“六省状元”黄观:才华横溢却遭朱棣迫害,最终投江自尽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凭借卓越的才华,一举夺得“六省状元”的殊荣,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郎,却因得罪明成祖朱棣,最终选择投...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4 朱棣攻占南京后为何能顺利登基称帝?在中国明代历史上,明成祖朱棣的登基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北平为根据地,发起靖难之役,最终攻占南京,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城,为什么就能当...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17 姚广孝助朱棣:谋略、信仰与历史的交汇在中国明代历史上,姚广孝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高僧及文学家,他不仅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更是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谋士。那么,姚广孝为何会...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姚广孝 2025-02-17 朱高炽:短暂在位,历史评价为何崇高?明仁宗朱高炽,作为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尽管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一、生平背景与继位之路朱高炽,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
朱高炽在位多长时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