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掘之后,学界对出土的大量汉简文献,尤其是其中的《论语·知道》篇佚文与“智(知)道”篇题极为关注。学者推论海昏侯简本《论语》应该就是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据研究,此章与1973年发现的肩水金关汉简《论语》佚文一致。现谨就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知道》篇首章文意加以疏解,发掘其思想内涵。
海昏侯简“知道”简文可隶定如下:[孔]子智(知)道之昜(易)也,昜昜(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学者指出,海昏侯墓“智道之易”简与肩水金关“73EJT22:6”号简内容相同。其中“智”通“知”,文献习见,如“知者乐水”亦作“智者乐水”,海昏侯简习惯作“智”,而金关汉简作“知”。“昜”当为“易”之讹,为汉简书写习惯。有学者指出其应读为“荡”,但这与《礼记·乡饮酒义》相似文句汉唐版本一直作“易”不合,且文意难解。另外,有学者怀疑“日”字当为“曰”,但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均作“日”,且“三日”可作合理解读,应不误。两简句首皆称“孔子”,可证为后人所记,与《知道》篇本属“齐论”所增的性质相合。

以“子曰”为界,前半章难点在“易易云者三日”。目前学界有两种断读,一为“易易云者,三日”,一为“易易云者三日”。若从第一种,因“云者”一般用为判断句,即“所谓‘易易’,(是指)三日”,明显不通。若“易易云者”后加句号,则“易易云者”之下无从连属,且“三日”二字极为突兀,不知所从。若从第二种,可作合理解读。根据文意,“易易云者”与上一句“孔子知道之易也”相关,而《礼记·乡饮酒义》亦有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一句。根据后者“吾”字可知,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中类似的“易易”叠字很可能本来就是孔子的话。由此推测,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的“孔子知道之易”为“知王道之易易”的简省,而之所以不用叠字,很可能是避免与下文“易易云者三日”的叠字重复。
“易易”之所以用叠字,孔颖达正义解释:“取其简易之义,故重言‘易易’,犹若《尚书》‘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皆重言,取其语顺故也。”也就是说,叠字有加重语气,强调道之简易的意味。显然,此处“易易”无关《周易》之“易”,而根据《礼记·乡饮酒义》用第一人称“吾观于乡”,可推知海昏侯简与金关汉简中所论“易易云者三日”应该是在描述孔子连日感叹“易易”等句。古时以“三”表“多”,而“云者”二字表示对相关词句的省略,“易易云者”,取其中关键字“易易”加以省略,免与上句重复而已,即“‘易易’云者三日”。
后半章记录孔子原话,可作两种解释,一为:“孔子说:‘这道的美,没有人能够驾御它呀!’”一为:“孔子说:‘这是道的美呀,(可惜)没有人能够驾御它呀!’”《孔子家语·颜回》有类似的话,可帮助探寻孔子本意,云:“颜回问子路曰:‘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为闻者,盍日思也夫。’”王肃注“御,犹待也”,此义虽为《汉语大词典》采用,但未见其他用例,且如果用以解释《知道》简之“御”,似乎难通,故应取“驾御”“应用”之义。观《孔子家语·颜回》文本,尽管可能与《知道》简所论非同一主题之“道”,但由于孔子用同样的话来作评价,故有助于我们玩味《知道》简的含义,在两种翻译中作一取舍。
上文两种翻译方式,第一种突出了这“道”的高远,并强调没有人能够驾御它;第二种则突出了一种惋惜之情,即这个“道”如此美善,人们虽有能力驾御,却没有人能真正实行。结合《孔子家语·颜回》,释为第二种语意较顺畅,且更贴近孔子原意。因为在孔子心目中,道并非是不可捉摸不可掌握的,而是有其方法可循。故而孔子感叹不已以至多日的,并非是“道之美以至于没有人能够驾御它”,而是“道之美如此之易,可惜却没有人能够驾御它”。而“盍日思也夫”又与“三日”相通。
由此,全章翻译如下:“孔子明白道的简单易行之后,感叹‘如此简单’这样的话(感叹了)多日。孔子说:‘这是道的美呀,(可惜)没有人能够驾御它呀!’”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发现的“道之易”呢?据学者考证,此章与《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孔子家语·颜回》等联系紧密,然对比文本可见所论并非一事。《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皆点明“吾观于乡”,是针对乡礼所发;而《孔子家语·颜回》是就颜回对子路论勇力与德行而发,虽论道之美,却并未言道之易。因而,海昏侯墓与肩水金关《论语·知道》简应与《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属同一系统,而与《孔子家语·颜回》关系略远。或者,《孔子家语·颜回》此章为两章误合,这里谨存备考,不作过多推论。
《礼记正义》引郑玄注云:“乡,乡饮酒也。易易,谓教化之本,尊贤尚齿而已。”孔颖达正义云:“言我观看乡饮酒之礼,有尊贤尚齿之法,则知王者教化之道,其事甚易,以尊贤、尚齿为教化之本故也。”可知孔子感叹连日的道之易,是由乡饮酒礼所体现出来的。而孔子如此重视乡饮酒礼的原因,则在其虽为乡礼,却体现“尊贤尚齿之法”,这正是关乎王道治平的大事,以小见大,由此孔子感叹此道易易,却没有人愿意去践行。
孔子对乡饮酒的态度还见于《论语·乡党》“乡人饮酒”章,云:“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笔者家藏清代孤本文献论云:“上条敬老,下条尊神。敬老则人知高年之宜重,尊神则人知古礼之宜遵,皆以敬行之。俱在‘乡人’字上见人轻我重之意。”两条皆为乡人之事,饮酒、祭神俱为乡礼之大者,而乡礼之大端,正在于尊老敬神而主敬。由此可推论,孔子之所以尤重乡饮酒礼,正在于以小见大,从微细处见王道秩序之大端。这与《中庸》记载孔子由郊社之礼、禘尝之义论“治国其如示诸掌”有相合处,即“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类似的内容亦可见于《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可见,昭穆之序与老幼之序皆为伦理之反映,正为孔子所重者,而二者又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孔子在这两处都强调治国之易的原因。
笔者此件家藏文献正论及《论语·乡党》与《礼记·乡饮酒义》“知王道之易易”之间的关系,云:“试更观其乡人饮酒。夫乡之饮,有于庠者,则以宾贤能也;有于序者,则以正齿位也。在乡大夫则三年而一举,州长则春秋而再举,党正则一岁而一举。我鲁秉礼之邦,其犹行此礼,与夫子所以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昜昜(易易)也然,而非是四者。”其中可见乡礼与国礼相通之处。虽乡礼囿于条件,不能完备,仅略仿其一二,但其中宾贤能与正齿位已体现国礼尊贤敬老的精神。彼时乡礼渐不为人所重,而鲁犹行此礼,是为孔子感叹的原因。
此外,《礼记·乡饮酒义》也有相关阐释,如“致尊让”“致敬”“明尊长”“明养老”等,云“故圣人制之以道”。又云:“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礼记·射义》亦云:“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其中所体现出的尊让、致敬、尊长、养老、孝悌、名分等礼的内涵正是所云“圣人制之以道”和“政教之本”,也正是《论语·知道》简“王道之易”所在,由乡礼而见王道之义。
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治国、御天下之道其实并不神秘,而有着切要钩玄、以小见大之效。所谓“道之易”,其实与孔子一贯主张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相合的,即假如人人回归礼的内涵,那么天下人自然都成为仁人,社会也就太平了。对于君王来说,只要从最细微处把握好尊贤敬老的伦理规范,那么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可惜人们大多只关注宏大表象,忽略了最基础的人伦道德内涵。这正是孔子感叹连日的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由“礼”见“仁”的思想内涵。
海昏侯是我国汉朝所封的爵位,2011年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大墓被发现于南昌市新建区,这一爆炸性新闻立刻享誉了全中国,它是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汉代墓穴,随着对墓穴的探索发现。刘贺的墓有没有被盗?刘贺尸骨复原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刘贺墓室怎么发现的?刘贺墓里为什么这么多黄金等等,越来越多关于海昏侯刘贺的故事被发掘出来,想了解更多海昏侯刘贺的故事吗?快来一起看看吧!
东汉中后期,外戚势力如癌细胞般侵蚀帝国肌体,梁冀毒杀质帝、窦宪强夺沁水公主庄园、何进引董卓入京等事件,将"外戚跋扈"推向历史...
董卓 2025-10-29 情深难敌权谋:刘邦不立戚夫人为皇后的深层逻辑汉高祖刘邦晚年,戚夫人因得宠而萌生取代吕后之位的野心,甚至多次吹枕边风要求改立太子。然而,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帝王,最终在权...
刘邦 戚夫人 2025-10-29 权谋棋局中的无奈之选:刘邦为何将江山托付忌惮的吕雉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凝视着吕雉的背影,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结发妻子,此刻正以雷霆手段镇压异姓诸侯王。他深知吕雉的野心与手段,却仍选择将帝国权柄交予其手。这...
吕雉 刘邦 2025-10-29 逃亡车辙下的父权悖论:刘邦弃子事件的历史解构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的溃败,将刘邦推向了历史争议的漩涡中心。当夏侯婴驾着马车在楚军追击中狂奔时,一个载入史册的场景发生了:刘邦三次将年幼的刘盈与鲁元公主踢下车...
刘盈 刘邦 2025-10-29 “一尺布尚可缝”:汉文帝与淮南王刘长的权力困局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在流放蜀地的途中绝食而亡,汉文帝刘恒闻讯后痛哭流涕,却难掩民间“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讽刺歌谣。作为刘邦仅存的两个儿子之一,刘长之死既是...
刘恒 刘邦 2025-10-28 乱世飞将:正史中吕布的武力神话与战略困局东汉末年,并州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走出一位以“飞将”之名震动天下的猛将——吕布。他手持长矛、胯下赤兔,在史书与民间传说中交织出复杂而矛盾的形象。从《三国志》...
吕布 2025-10-27 汉献帝的至暗时刻:长安城中的饥饿与屈辱东汉末年,长安城笼罩在战火与饥荒的双重阴影下。作为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命运始终与乱世紧密相连。而在其一生中,兴平二年(195年)的冬季,堪称他最悲惨的...
刘协 2025-10-27 血统与权力的博弈:刘裕为何弃“汉”而择“宋”在中国历史上,国号的选择往往承载着政治合法性、文化认同与权力继承的多重意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虽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却在称帝时放弃“汉”而选择“宋...
刘邦 刘裕 2025-10-24 霍光拒为卫子夫平反:权力博弈下的历史抉择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爆发,皇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被迫起兵自保,最终双双殒命。汉武帝虽为太子修建思子宫以表追思,却始终未为卫子夫恢复名誉。霍光作为武帝托孤重臣,掌...
卫子夫 2025-10-24 吕布殒命后:三国武力金字塔的重构与争议公元199年,白门楼上一声令下,曾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威震天下的并州猛将吕布被缢杀。他的陨落不仅标志着汉末群雄割据进入新阶段,更引发了后世对三国武力格局的持...
吕布 2025-10-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