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李鸿章同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一同出席《辛丑条约》签订仪式。在条约文本上,李鸿章用颤抖的双手拿着毛笔,颤颤巍巍的在条约文本上画出了一个形似“肃”字的签名。
《辛丑条约》带来的屈辱不需细说,这种屈辱一旦弥漫在我们脑海,条约上的每个字仿佛都透露着当时的无奈和辛酸。这种感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现在许多人在看到李鸿章画出的“肃”字时会演绎出一套悲凉的情景。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有人在文章中如是说。
还有人结合李鸿章的“肃毅伯”爵号,认为李鸿章在这里写“肃”字是有意嘲讽清廷:既然这屈辱的条约非要老夫签订,那就将你赐予我的封号写在这里,免使老夫遭万世唾骂。
各国在《辛丑条约》上的签署,以及李鸿章(左侧)和庆王(右侧)签署的都是花押
可实际上,条约上的“肃”字并非是李鸿章三字挤在一起这么简单。在“肃“字的旁边就是庆亲王奕劻的签名,如果说李鸿章写的“肃”字还能看出各种端倪,庆亲王的签名可真的是各处都靠不上边:无论是汉字还是满文,怎么挤都挤不出这个形状。
我们理解不了李鸿章画的“肃”字,是因为古人的花押传统在社会上中断太久了。李鸿章画的“肃”字不是签名,是花押。这个花押同李鸿章三个字或许有关系,也或许没关系,内情只有李鸿章自己知道。如果连花押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去猜测“肃”字中的奥妙,只能算是盲人摸象,就算编的再动情也是一派胡言。
花押不是艺术签名,是古人为自己创作的logo。古人创作花押的时候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字号或者其他什么自己在乎的东西为元素,再综合书法习惯“攒”成。创作出来的花押既不能说是某个字的变体,也不能说是几个字的合体,我们只能把花押理解为一个人为自己创作的logo。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在古代经常使用花押的人除了官员就是商贾,这些人身份显赫,学识渊博,在设计时往往赋予了花押许多含义,以至于花押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普通汉字。图案的防伪程度同复杂度正相关,越是复杂的图案防伪程度越高。花押的笔画顺序和细节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所以花押的防伪程度远远高于签名。
一副出色的花押除了要具备优良的防伪特征外,还需要具备独到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花押很可能属于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简单的两横两竖,既像“天”,又像“下”,既有“一”,又有“人”,于是后人附会宋徽宗的画押是“天下一人”。“天下一人”四个字到底是不是宋徽宗本意已经不重要,作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画家、建筑家,天下一人的称号既能显示出皇帝身份之特殊高贵,又没有唯我独尊的匪霸之气,可以说深得宋徽宗人格魅力精髓。
宋徽宗赵佶的花押,“天下一人”
花押和画押往往通用(但狭义上来说在绘制花押的过程才叫画押)。花押的作用同我们使用的签名一样:出现在文书上的花押表示当事人对文本意思的确认,文艺作品上的花押是作者的防伪标签。
早在春秋战国,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在文件后面绘制特定符号或书写特定文字来表示同意。表示同意的符号就是“押”,绘制符号的过程就是“署押”。
在汉朝,皇帝会在大臣的奏章后书写“诺”字表示同意,大臣处理文件的方式也类似。皇帝在奏章后面只写诺不署名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有权在奏章后面写诺的只有皇帝一个人。但是大臣在处理文案的时候只写诺不署名就有麻烦了。如果一个经过多方领导审批的文件后面密密麻麻、横七竖八的都是“同意”俩字,连个领导大号都没有,让员工怎么执行?
古代契纸契尾上的签字画押
随着中国行政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员越来越多,只署押不署名的文件处理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行政需要。《北齐·后主纪》中就写道:“连判文书,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谁也”。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把署押换成署名就可以。只要社会上形成署名即为表示同意的共识,所有人都知道:签名就是同意,同意就要签名,署名就可以替代署押。随着署名的流行,写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无法复制伪造的签名成了文人的一致追求。
对于花押的起源,大家观点并不一致。宋人黄伯思认为魏晋以来文人喜欢在书籍纸缝间提名,叫做押缝或押尾。这个押缝、押尾这就是花押的起源。清朝倪涛认为北齐时期皇帝大臣喜欢在署押时把诺字的最后一笔写的像凤尾,慢慢的演化出了花押。
元代花押印章
虽然花押根在哪里众说纷纭,但是“花押”、“花字”之名确定出现于唐朝。初唐时期规定,公文可以用草书书写,但是大臣署名必须用楷书。开元年间大臣韦陟始用草书署名,所写陟字如五朵云,自称五云体。自此用草书署名才开始普及,并一发不可收拾。
唐代的花押虽然优美狂放,但是终究是用不同的字体署名。到了风气和思想更加开放的宋朝,草书签名已经不能满足文人对于格调的追求。花押到了宋人这里,已经脱离了姓名的桎梏,只要自己喜欢,随便画什么图案都可以。
宋朝的文人利用花押放飞自我,平头百姓也将花押视为最权威的同意表示。当时人们签订各种契约必须要画押,没有画押的契约被视为废纸。如果当事人不识字,不会画押,必须找到识字的亲朋当众宣读文书代为画押。
云南早期兄弟分家文约,内容独特详实,族人签字画押(花押),时代特征明显
在清朝时候,官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吏部备案花押。当时印鉴、花押、签名的法律效力递减,由于印鉴存在丢失的可能,所以花押被视为最方便、可靠的防伪方式。
回到文章开头,《辛丑条约》中明文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花押,而不是签字的形式书写。可见花押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东洋人也有花押传统。东西方一致认为花押是是一种比签名更正式、更防伪的署名形式。
由于众多的社会原因,花押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没有花押,印鉴一度成为最有效力的署名方式。电脑刻章兴起以前,去银行存取款都需要携带印鉴。电脑刻章的兴起让核对印鉴越来越难,这才逼迫各种机构启用签名作为防伪方式,花押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被一些人视为爱国忠臣,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又被另一些人视为千古罪人,因其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
李鸿章 2025-03-11 李鸿章对慈禧太后的精准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与慈禧太后是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作为清朝末年的重臣,曾多次与慈禧太后打交道,对慈禧有着深入的了解。那么,李鸿章是如何评价慈禧太后的呢...
李鸿章 慈禧太后的丈夫是哪个皇帝 2025-03-03 李鸿章后代的生活轨迹与现状探析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其一生波澜壮阔,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他的后代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如今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呢?一、李鸿章家族背景...
李鸿章 2025-02-18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对中国的贡献最大?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交织。然而,在这一艰难时期,出现了四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被后人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
李鸿章 曾国藩 2025-02-17 李鸿章的家庭生活:妻妾情况揭秘李鸿章,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其一生在政坛上风云变幻,备受瞩目。然而,关于他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妻妾情况,却鲜为人知。一、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李鸿章的...
李鸿章 2025-01-16 安维峻:六品小官上书慈禧请诛李鸿章的勇气与结局在中国晚清历史的长河中,安维峻这个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的事迹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一位仅任六品小官的监察御史,安维峻竟敢于上书慈禧太后,请求诛杀权倾一时...
李鸿章 慈禧太后的丈夫是哪个皇帝 2025-01-14 李鸿章:历史复杂性的缩影——好人还是坏人的辨析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其一生功过参半,复杂多面。关于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李鸿章 2025-01-14 李鸿章:实际上为清政府背了多年的黑锅?在中国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又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被世人...
李鸿章 2024-11-13 历史解密:李鸿章的什么言论竟然超前了一百年?李鸿章,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盛世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在他的众多言论中,有一句被后人认为是超前了一百年的言论,...
李鸿章 2024-11-08 李鸿章外交手段:为什么对内说假话对外说实话?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其外交手段一直备受关注。有观点认为,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往往直言不讳,而对内则可能说些“假话”。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
李鸿章 2024-10-2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