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区正统王朝的史官的笔下,匈奴最终的衰落似乎是跟汉王朝对其的军事打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若是我们摘下了有色眼镜再去观察,其实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匈奴的最终消失,追究其原因,还是要怪他们自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以长城为标志,划分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划分了传统意义上华夏与蛮族的边界。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农业聚落得到巨大的发展与增长,使得其不得不向外进行扩展,到农业条件相对较差的黄土高原边缘以及西辽河地区。这时,并没有明显的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甚至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游牧”。
好景不长,公元前1500年左右,全球气候由湿润走向干旱。华北的湿润期随之结束,这对处在农耕边缘区的人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约在商早期,这些地区的人们渐渐放弃了纯农耕的生活,开始农牧兼营,定居化程度也相应降低。青铜武器这时也渐渐在这些地区普及,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对资源的武力争夺愈发激烈。
到了西周中期,关中平原的“宗周”地区受到北方戎狄部族的威胁。周穆王西游,周孝王封秦人的祖先抵御西戎,周宣王伐猃狁,可能都是出于保护领土的无奈之举。但这,也阻挡不了西周被犬戎灭亡的命运。周成王东迁,自此再也没有回到渭河流域,可见戎狄侵入之深。
伴随着戎狄入侵的逐步深入,东方诸侯之间的认同也渐渐加深,产生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攘夷”也被提升到与“尊王”相同的高度。这就是华夏认同的萌芽。此时的戎狄也不是纯游牧人群,但游牧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较此前大大提高。
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末期到汉初,北方草原民族定居遗迹完全消失,随葬品全部变为小物件,需要定居畜养的猪等动物消失,只剩下可供游牧的羊、马、牛。农耕的成分完全消失,专业化的游牧终于在此时兴起。中国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个游牧民族——匈奴,就是在此时悄然崛起的。
战国时期,北方边国秦、赵、燕等国都广筑长城,抵御胡人,文化认同上的华夷终于实质化为阻隔两者的长城。此时也不再有春秋早期中原国家与戎狄通婚的场景,游牧与农耕的对立自此完成。
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游牧族群必须充分利用不同季节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其实,这是躲避风险的无奈之举,毕竟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就会使牧群损失惨重。所以,夏秋两季让牛羊长距离迁徙,以此健体养膘,春冬两季则躲到背风山下的草场,度过寒冷的时节。
但移动使得游牧族群结构极其不稳定,很难像农耕民族一样,建立稳定的政权与秩序。匈奴社会就十分典型,在不同的游牧地区,有不同的王,左贤王、右贤王、浑邪王、休屠王等等,其实,他们就是不同部落的首领。
另一方面,游牧是一种难以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态,需要各种辅助性的生业,如贸易、掠夺、狩猎。对匈奴来说,塞北环境恶劣,狩猎、农耕的产出太少,如果部落间互相掠夺,则内耗太大,甚至两败俱伤。而长城以南富庶的农耕地区深深吸引着北方游牧人群南下掠夺,极大地填补了游牧自身的不足。于是,一种为了突破边界、获取资源而组成的“游牧国家”应运而生。游牧国家不同于一般的游牧部落联盟,而具有相对复杂的政治组织,甚至有常备军。
在汉帝国无力反击时,游牧国家还能维持,但一旦展开反击,这样的游牧国家,便会土崩瓦解。
匈奴对汉帝国的掠夺一年四季不消停,这表明,这种掠夺是战略性的掠夺,而并非仅仅保证生存。这也说明,匈奴可以动员一支四季常备的军队,但这恰恰违反了游牧民族季节性的移动,造成游牧活动本身的困难。
汉初,天下初定,国家疲敝衰弱,白登之围更对匈奴产生了恐惧心理,只得与其进行和亲与贡赐贸易,但仍不能阻止匈奴对边地的掠夺。经过汉初70多年的休养生息,又恰逢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一改对匈奴和亲的姿态,而是进行战略性的反击。在这种反击之下,匈奴顷刻就显露出自己的弊端。
汉军很了解匈奴的特性,匈奴出击的时间大多选在春季。刚刚度过寒冷的冬季,初春时节正是游牧族群最困难的时侯,而这时进攻匈奴正好命中其要害,所以对匈奴的缴获动辄成千上万的牛羊。这说明为了战争,匈奴各部落聚合在一起组成军队,但游牧人手不够,只能一边放牧一边战争。战败后,匈奴人可骑着马逃走,但他们的牧群则没有这样的移动性,只能拱手送给敌军。
牧群是游牧民族的根本,这样的损失其实比人的损失还要惨痛。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机动性,在匈奴“游牧国家”的结构下,面对汉帝国的反击,反而变成了劣势。
此外,国家结构也使得匈奴丧失了各牧团分散移动,以应对季节性灾害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对乌孙的战争,“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冬季本来是游牧族群少有的安定日子,应当在背风的山下休养,但匈奴冬天出击,让他们正好遭遇灾害,损失惨重。
自武帝的漠北决战后,匈奴内部便产生了一定的分裂,而宣帝时期的西域之战更是给匈奴以重创。匈奴的衰落分裂在汉帝国的打击下,势成必然。最终经历了五位单于并立相争,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帝国,漠南漠北匈奴彻底分裂。漠南匈奴用和平的方式逐步突破长城的封锁,并最终突破华夷界限与华夏融为一体。漠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帝国的联合打击下,不得已西迁,引发了亚欧游牧带上其他民族的历史变迁。
除了匈奴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羌、东胡等也逐步突破以长城为主的封锁线,不断融入华夏之中。游牧民族突破华夷边界,以中原王朝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也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长河中,阿倍仲麻吕与安倍家族的名字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那么,阿倍仲麻吕与安倍家族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探寻出...
2025-03-28 婆罗门并非都是白人:揭开婆罗门种姓的神秘面纱在印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种姓制度作为其核心的社会结构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婆罗门作为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等级,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许多人认为婆罗门都是白人,...
2025-03-28 汉朝三大名将: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朝作为一个辉煌的朝代,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其中,有三位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战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他们就是汉朝的三...
2025-03-28 英国大宪章:奠定宪政基石的历史丰碑在英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无疑是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碑。这部于1215年签署的法律文件,不仅标志着英国王权的首次明确限制...
2025-03-28 风清扬与独孤九剑:武学传承的传奇故事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笑傲江湖》中,风清扬以其超凡脱俗的武学和深不可测的修为,成为了众多读者心中的传奇人物。而他所掌握的独孤九剑,更是被誉为天下无敌的剑法。那么...
2025-03-28 田蚡与窦婴:谁更厉害的历史较量在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田蚡与窦婴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同为外戚,却各自拥有不同的背景和势力,彼此之间的较量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田蚡和窦...
2025-03-28 天祚帝寿命之谜:为何有传他活了81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即位之初,辽朝已呈现衰败之象,而他个人的统治更是加速了辽朝的灭亡。然而,关于天祚帝的寿命,历...
2025-03-28 毛利辉元在战争中的作用探析在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毛利辉元作为毛利家族的领袖,其军事生涯充满了波折与传奇。作为丰臣五大老之一,毛利辉元在多次重大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决策与行动...
2025-03-28 黄公望生平简述:艺术大师的漫长人生黄公望,作为元代著名的画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人生哲学,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而关于他活了多少岁的问题,也是后世学者...
2025-03-28 林远图是否自宫之谜:基于真实资料的深度剖析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林远图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凭借七十二路辟邪剑法威震江湖,创立了福威镖局,其武功与智慧都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关于林远图...
2025-03-2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