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字,已经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汉字了,而这个字现如今最常用的意思,就是表示自己,我,我们,都是表自己活着与自己一方的人们,是一个很基础的汉字了。但是我们也知道,一个汉字在古代,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它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一定还是一样的,很有可能就是天差地别,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些意思,而我这个字也是如此。你能想到,“我”在古代的意思竟然是一种兵器吗?这个“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器,而这个字为什么现在又和古代是完全不一样的意思了呢?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发展过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很大。
我,是指商朝至战国时的一种砍杀型冷兵器,于秦朝以后渐渐不再流行。我是一种一边有三排尖齿、顶部尖利的扁平状兵器,需要再加装长柄才可以使用。“我”从戈,是个会意字,有杀戮的意思。由于戈是古代一种常见兵器,我字逐渐引申出“我方”和第一人称“自己”的意思,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看过历史书或者经常追古装剧的朋友们应该会发现,古人在说自己时常常用的是“吾”、“余”、“在下”、“鄙人”、“孤”、“寡人”、“臣”、“小人”等等,几乎没有“我”。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我”字?“我”字的本意又是什么?
在汉字中有不少象形字是模拟人体的,比如“人”字,是个侧面的人形,“大”字是个正面的人形,这两个模拟人体的象形字看起来都是一目了然的。
但你仔细看“我”字时,会发现怎么看也和人没有什么关系。那么“我”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清朝末年,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学者们终于找到了答案。甲骨文中的“我”字,其实是一个兵器的名称,我们现在所说的“我”,是甲骨文的象形,也就是兵器的象形。
商代金文中的“戈”,它非常忠实于原物,一看就知道“戈”长什么样子,拿甲骨文中的“戈”和甲骨文中的“我”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他们同样有一个兵器的象征,就是长柄的尖头的兵器。“我”字对比“戈”字多了一个锯齿形的多刺的尖头,所以“我”字也就确证是一件兵器。
学者们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它和“我”的前端非常相像,也许这就是失传已久的“我”。
在上古时候,“我”字只有读音没有字形,大家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形给它,突然发现兵器里面有这么一件叫做“我”的,所以就把它借用过来,给了这个字,所以两个字的意义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同音假借”的关系。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同音假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上周时期,战乱频多,且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国家最重视的两件大事,除了祭祀就是战争。于是乎,为了表示自己很厉害,古代的王室贵族,都将自己的部落、宗族统称为“手持战戈的人”,即“我”方的战士。
就这样,但凡是自己的人,都称为“我”方战士,大家可以多默念几次,自己一方战士都是“我”方战士,自己一方战士都是“我”方战士……发现了吗?对了,我代表自己的意思就出现了。从此以后,我就可以用来代指自己了。
《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而这些词句中的我,就是指代自己。这就表明,至迟在春秋中期,“我”就可以表示自己的意思了。
最后,“我”为什么不作为兵器了?
一方面,日益完善的铠甲,能更方便保护士兵,“我”不再具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冶炼兵器技术先进,尤其是弩、剑和戈、矛、铩、铍等锐利长兵器,让秦军在战斗中,极具优势,“我”于是逐渐淡出了战场。
在日本战国时期,众多大名和家族纷争不断,其中武田家以其独特的军事策略、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英雄辈出的历史,赢得了无数日本人的喜爱和敬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日本...
2025-03-31 印度河与恒河:两条截然不同的河流在印度次大陆上,印度河与恒河是两条极为重要的河流,它们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很多人常常将这两条河混淆,认为它们是一条河。实际上,印度...
2025-03-31 查理一世的悲剧命运:从王权巅峰到断头台的陨落在英国历史的长河中,查理一世的命运无疑是最为跌宕起伏的一页。作为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位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经历了从王权巅峰到断头台的陨落,他的命运成为了英国乃至...
2025-03-31 裴元绍之死:一场历史中的冤屈与遗憾在《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中,裴元绍这一角色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死却成为了后人口中常常提及的冤屈之事。裴元绍,一个黄巾军余部的将领,在乱世中挣扎求生,...
2025-03-31 余沧海变脸:戏剧效果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作用在央视版《笑傲江湖》中,余沧海这一角色因其独特的“变脸”技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青城派掌门的余沧海,不仅武艺高强,更是一位擅长川剧变脸的绝技高手。那么...
2025-03-31 雅典三次改革:内容与深远影响雅典,作为古希腊的重要城邦,其历史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政治与社会改革,这些改革不仅深刻影响了雅典自身的发展轨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
2025-03-31 展子虔的正确读音及历史背景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贡献被后人铭记。展子虔,这位隋代著名的画家,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展子虔这个名字的正...
2025-03-31 费尔巴哈的三大哲学著作:内容与影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在哲学、宗教和人本主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费尔巴哈的众多著作中,有...
2025-03-31 殖产兴业:明治维新时期的核心经济政策解析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了摆脱封建束缚,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其中“殖产兴业”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2025-03-31 河西走廊: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中国重要走廊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形似玉如意的狭长地带,它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北被连绵的山脉和广袤的盆地所包围,这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这条走廊不仅是中国西北地区的...
2025-03-3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