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靖难之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时,燕王朱棣仅有北平1地,为何能战胜拥有9州的建文帝朱允炆。
有人认为,明代有三件事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排名第一的就是“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由占据北平一地的朱棣发起,“受害人”是占据九州的建文帝,而当时的大明并非烽烟四起的王朝末世,那么纸面势力弱势的朱棣,是怎么以弱胜强的呢?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他爹曾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因为建文帝的亲爹也是个人物,所以朱元璋认为自己百年之后,没人敢跟自己的继承人炸刺,所以朱元璋最初的设想很简单:
用除太子之外的皇子分藩各地,然后让他们来掌控军权,并让之前的老伙计给这些皇子当老丈人和保姆,这样就能一石三鸟,老伙计们被“杯酒释兵权”,藩王们在一定制约下拱卫大明,太子可以专心治理国家,如果不出意外,那么大明将千秋万代。
但想法是想法,现实是现实。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的计划就废了一多半,所以他赶紧把以前的老伙计都给超度到了西天,但是北方的敌人又没搞定,为了以防万一,他只能不断给北境的几位藩王放权,这其中就包括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去世以后建文帝继位,建文帝接班的时候,大明从表面上看还不错,军权几乎都在藩王和皇帝手里,外姓的武将基本没有炸刺的可能,文武百官也比较消停,因为朱元璋在位时,曾用数以万计的人头,好好给百官上了一课。
老百姓也比较知足,毕竟大明是咱中原人的大明,咱们不会被官方定义为下等人,而且当时大明的地面上已经几乎没有烽烟,古代的老百姓的要求又很低,能平安的活下去来就行。所以从表面上看,建文帝似乎已经具备了“躺平”的潜质。
但是,建文帝却绝对不敢“躺平”,因为他当皇帝,虽然不能说是临危受命,但也绝对算是一个意外,如果他爹没英年早逝,应该是他爹先当皇帝,然后再把他扶上马,然后再送一程。
不过意外发生了,所以建文帝登基的时候,他不光没有治国的实际经验,就连理论知识都没学全,而且以他的身份和资历,在面对他那些正当年的藩王叔叔们,还是有点出不开身的。而且,他的叔叔们也不都是省油的灯,所以建文帝虽然没有“近忧”但是还是有“远虑”的。
以建文帝的阅历,他自己是想不出解决办法的,于是他请教了朱元璋留给他的“三人智囊团”,这三人分别是,名气在士林很大,但其实没有处理政务经验的方孝孺,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以帝师身份成为建文帝心腹的黄子澄,以及朱元璋时期就崭露头角,且曾在兵部待过的齐泰。
按理说,这三个都没上过战场的文官中,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在兵部待过的齐泰,但是建文帝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黄子澄。于是在三人都赞同“削藩”的前提下,建文帝更赞同黄子澄先削弱实力较弱的藩王,然后再削弱实力强的燕王朱棣的计划,而没有选择相信齐泰先打老虎,后打苍蝇的计划。
建文帝的这个选择,从现在来看无疑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站在建文帝的角度,其实他也是有苦衷的。当时朱棣辖数万兵马镇守北平,如果先拿朱棣开刀,那么让谁替朱棣镇守北平呢?
再换一个藩王?那和朱棣在那又有什么差别呢?换一个异姓的大将,刚违背了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祖训,这样做很容易出问题。如果朱棣在看到其他小藩王被削之后,他会不会因为“杀鸡儆猴”而“幡然悔悟”呢?
在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建文帝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削藩”。建文帝削藩是一件合理但不合法的事,因为这和朱元璋当年的祖训不一致,而且也确实伤害了藩王们的感情和利益。
不过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所以小藩王们虽然心怀不满,但是还是无能为力。建文帝的这次削藩,从表面上看比较顺利,但是仍出现了两个“小问题”,第一,大明掌兵权的是各地藩王,你削了藩王,你让那些还没被削的藩王怎么想,他们都是有兵的,让他们不开心,关键时刻,你还能指望的上他们吗?
第二,在削藩的过程中,一个藩王因为“不堪受辱”,竟然引火自焚了。这件事看起来不大,因为后世了解这位藩王的估计不多,但是在当时,这件事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原来你建文帝不仅是想削我们藩王的兵权,还想要我们藩王的命啊?!
于是在建文帝的一番操作之下,建文帝把自己立在了广大的藩王对立面,这和“团结大部分,打击一小撮”的统战精髓是严重违背的,你这哪是“杀鸡儆猴”,你这是“杀猴惊猴”。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棣“忍无可忍”的出兵了,朱棣出兵的时候,人家没说我要“鸠占鹊巢”,人家说的是“清君侧”,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你,而是因为你受了小人的蛊惑,我来帮助你“拨乱反正”,我相信你是不会违背太祖当年的制度的。
朱棣的宣传口号很高明,我针对的只是那几个小人(朝中的其他大臣你们放心),我对皇帝是没有二心的(各地的官员你们先迷惑一会),我是咱们受到不公正藩王的代言人(各位藩王你们要是帮不了人场,也要考虑下自己的立场)。
而在军事行动之中,朱棣的目标很明确,我不是要占据哪块地盘为王,也不是想跟你划江而治,更不是要解放全大明,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陛下您在的南京。
以北平一地的兵马,但凡朱棣有多余的想法,他都要“半道崩卒”,但是人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门心思的直捣黄龙,结果在历经了千难万险之后,朱棣控制了南京,不光清了君侧,还在建文帝“失踪”的情况下,“免为其难”的挑起了更重的担子。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军事上的那些细节之外,主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当时的情况下,朱棣不得不动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朱棣的“靖难”是占理的;
第二,建文帝缺乏政治经验,从而导致了用人出现了失误,最后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第三,朱棣的战略明确,执行到位,以优势兵力直捣黄龙,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获;
在历史的长河中,朱棣和努尔哈赤皆是各自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军事人物。朱棣作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开创了“永乐盛世”;努尔哈赤则是后金政权的创建者,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8 靖难之变:一场改写明朝命运的皇权博弈靖难之变(1399-1402年),是明朝初年一场持续四年的皇室内战,其本质是藩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围绕皇权合法性的血腥争夺。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朱元璋设计的“家天...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7 明朝朱棣时期的名臣风采在明朝的辉煌历史中,朱棣作为第三位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政治远见,开创了“永乐盛世”。在他的统治时期,众多名臣涌现,他们各展所长,为明朝的繁荣与稳定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2 徐妙锦:终身未嫁的传奇女子徐妙锦,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女,以其出众的才貌和独特的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拒绝了明成祖朱棣的求婚,选择了终身不嫁,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徐达 2025-03-31 朱棣首次北伐惨败:对手强敌还是自身之过?明成祖朱棣,这位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皇帝,在其统治期间,曾五次北伐蒙古,以巩固北方领土。然而,他的第一次北伐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这一历史事件引...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25 朱棣迁都北京的多重考量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场重大决策——迁都北京,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将都城从繁华的南京迁至偏北的北京?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考量...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04 朱棣:明朝的杰出君主与永乐盛世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而明成祖朱棣则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皇帝。他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卓越的政治手腕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极具...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3-03 朱棣占领南京后为何能顺利登基称帝?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皇位更迭曾经历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其中,明成祖朱棣的登基尤为引人注目。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随即登基称帝,这一事件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蕴...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7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及历史上离奇失踪的皇帝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明朝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这位史称建文帝的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建文新政”,然而其统治却因“...
朱允炆下落 2025-02-26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时,是否预见朱棣造反?在中国明朝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他最终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朱棣,这一决定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役”。那么,朱元璋在立朱允炆...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2-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