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斯到底是功臣还是罪臣?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李斯是怎样的人?他是楚国人,他能成为秦国至秦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是秦国自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以来,坚持沿用其余六国人才为己用的政策延续造就出来的现象,根据李斯的经历来看,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中,李斯功不可没,但秦朝的二世而亡,同样有李斯的功劳。
一:李斯学成帝王术后入秦,用一篇《谏逐客书》奠定了在秦国的位置
李斯并非出身于豪族家庭,但李家也不能说是贫寒,他读过书,曾在家乡担任过小吏,后来又远赴齐国,求学到荀子门下(儒学思想家,但其思想学说接近法家),在两千年前,这种读书、求学和做吏的经历,不是赤贫家庭能办到的事,起码也得是富农。
史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既然学会了偏向于法家的帝王术,纵观各国,也只有秦国才有他发挥的余地,于是,李斯也和前辈商鞅、张仪等一样,来到了秦国寻找飞黄腾达之路,先依附于秦相国吕不韦,得机被秦王嬴政赏识。
李斯被嬴政赏识的原因是,他鼓动嬴政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这个建议正好跟嬴政的理想一致,且李斯还向嬴政献上了离间六国君臣的计策,提出了一统天下要先灭韩国的方略,种种谋划都触动了嬴政的雄心,于是,他被嬴政拜为客卿(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但李斯在当上客卿后不久,就遇到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秦国要消灭六国,但在国内却充斥着大量的山东六国人员,包括官员、商人等等,其中难免有六国委派的间谍,为了守住秦国的内政和军事机密,也因为大量的外国人来秦国当官,挤占了秦国人的位置,在一些秦人的鼓动下,嬴政准备驱逐所有在秦的外国人。
如果秦国真的驱逐外国人,李斯的雄心壮志就将化为乌有,于是,就有了李斯写的那篇著名的上书《谏逐客书》,李斯从春秋时期帮助秦国称霸的百里奚谈起,一直谈到商鞅、张仪等帮助秦国强大的所有外国人,阐述六国人才对秦国的重要性。
李斯用《谏逐客书》成功的打动了嬴政,促使他放弃了驱逐外国人才的行为。不但保住了自己在秦国的前途,也保住了秦国能统一天下的根本,这算是李斯的首次锋芒毕露,李斯也因此被嬴政提拔而“官至廷尉”,至此,外来人李斯才真正在秦国站稳了脚跟。
二:李斯在维护中央集权制上有功,但也提出过“焚书”的建议
秦国统一天下,变成秦朝后,因为原本的丞相王绾主张延续分封制,这个政策并不符合秦始皇嬴政的心意,于是,主张郡县制的李斯替代王绾成为新的大秦丞相,从入秦时依附吕不韦,到被嬴政赏识成为客卿,再到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斯终于走上了巅峰。
成为丞相后的李斯,提出并帮助秦始皇执行了一系列有益于维护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包括废除分封制,执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秦、汉时期盛行的隶书就是李斯主张推广开来的)和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全国的车轨大小和长宽,在全国大修驰道等等。
这些主张和政策都是遗泽千年的好政策,李斯作为建议者和执行者,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有功,对后世各大一统王朝能始终坚持统一政策也是有功劳的。如果李斯后来没有跟赵高矫诏立胡亥,秦朝的统治能多延续百来年,李斯在历史上的地位肯定不一般,在名相中也能排个前三。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暴君的一项主要行为是“焚书坑儒”,而“焚书”的建议者也是李斯,秦始皇三十四年,齐国人、儒学博士淳于越建议秦始皇恢复分封,以古法的经验治国,这个建议让提出郡县制的丞相李斯相当不满,于是,李斯提出了“焚书”,《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髃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
不过,李斯的这个建议首先是迎合秦始皇的心意而发出的,因为秦始皇本就坚持废除分封制和坚持以法家治国的理念,其次,李斯的这个建议也未必完全错误,汉武帝时期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这个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对待非儒家的学说,没有这么极端而已,因此,李斯建议“焚书”的功过很难说好坏。
三:私心误国,李斯晚节不保,功勋丞相没能善终
是人就有私心,李斯当然也不例外,就如他早先在秦国展露锋芒写《谏逐客书》时,既是为秦国的未来着想,何尝不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外国人,也为了自己的前途一搏。成为秦国重臣后,因为害怕秦始皇重用韩非,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因而害死韩非,也是李斯私心极重的重要体现。
不过,害死韩非这个竞争对手并不影响全局,秦国强大后,大把的人才投奔昔日的蛮夷之国,秦国不缺少人才,搞掉韩非也不耽误秦国统一天下。但秦始皇驾崩时,李斯因为私心,赞同和勾结胡亥、赵高夺位的行为,就是彻底把秦朝送进了深渊,也为自己晚年的悲惨境遇打开了大门。
秦始皇意外驾崩后,除了留下召长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的含糊诏书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这给了胡亥和赵高夺位的机会,而要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离不开丞相李斯的许可,赵高也知道怎么说服李斯,只需要让李斯觉得,扶苏继位后,他的丞相位置不保就行,《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赵高对李斯说:
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就这么一个理由,李斯被赵高说服,这个时候的李斯,在行为上完全没有了写《谏逐客书》时的公私兼顾,只有保住相位的私心,于是,他跟赵高合谋,将胡亥送上了皇位,把扶苏、蒙恬送上了死路,李斯得以继续当丞相,但权力却慢慢移交给了赵高,一山不容二虎,李斯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胡亥时期的李斯,似乎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和谋略,赵高明明白白的隔绝内外,独掌宫廷权柄(任郎中令,掌管所有宫廷侍卫),李斯没有任何反对的举动,虽然史书没有记录为什么,但我想,李斯如果反对,应该还是有效果的,他好歹是丞相。李斯的妥协,让他自己被赵高陷害谋反时,因为见不到胡亥的面而毫无还击之力。
李斯最后的死法很惨,是被腰斩而死,他临死前痛骂胡亥是无道昏君,说自己:“吾以忠死,宜矣”,可结果是谁造成的?他在配合赵高、胡亥夺位时,也早已失去了对秦朝的忠心,不过,他死前最后的断言还是很正确的:“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麇鹿游于朝也。”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其中李斯、扶苏与赵高三人之间的纠葛尤为引人注目。作为秦朝的重要政治家,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3-20 商鞅之死:车裂之刑的真相商鞅,这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以其推动的“商鞅变法”闻名于世,使秦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崛起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这位功绩显赫的改革家最...
商鞅 2025-03-11 秦朝丞相李斯的悲剧终章:败于赵高之谜在秦朝的风云变幻中,李斯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邃的法制理念,一度权倾朝野,担任丞相之职。然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却落得个腰斩于市、夷三族的悲惨结局。那...
李斯的儿子 赵高 2025-03-07 大秦帝国的丞相李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与政治斗争的悲剧人物在秦朝的历史长河中,李斯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大秦帝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作为秦朝的丞相,李斯在政治、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生...
李斯的儿子 2025-03-06 李斯如何一步步成为秦国丞相在中国历史上,李斯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秦朝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楚国小吏,一步步走上秦国丞相的高位,是许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一、...
李斯的儿子 2025-03-05 李斯未选扶苏:政治立场与利益权衡的抉择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李斯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成为了秦朝统一六国的重要推手。然而,在秦始皇驾崩后,面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李斯却未能选择更为仁...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3-05 秦始皇为何如此信任李斯?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嬴政与李斯的名字紧密相连。作为秦朝的重要政治家和谋略家,李斯不仅为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大业出谋划策,更在秦朝建立后担任丞相,对秦朝的政...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3-05 肖邦与李斯特:名气差异探析在音乐史上,肖邦和李斯特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才华在音乐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为何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更倾向于认为肖邦比李斯...
李斯的儿子 2025-02-27 公孙鞅变法:战国秦国的强盛之路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动荡历史中,公孙鞅(即商鞅)推行的变法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公孙鞅作为卫国国君的后代,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改革精神,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深远的...
商鞅 2025-02-25 李斯:千古一相缘何沦为赵高傀儡在中国历史上,李斯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能,被誉为“千古一相”。他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对秦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2-2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