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当初不同意皇太极的和谈,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不绕圈子:不是崇祯不同意和谈,是朝廷的键盘侠们不准他同意。
不单单是跟皇太极和谈这事,整个明朝末期几乎没有办成一件正经事,原因基本上都一样:空谈误国。
说起明朝末年的状况,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乱。但梳理其过程,源于女真强势崛起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公元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宣布告天七大恨,正式在辽东反明。明朝在全国组织起20万大军,加上朝鲜、女真叶赫那拉部,一共24万兵马,随后兵分四路、由杨镐担任总指挥前去镇压,结果却因武备废弛、大意轻敌、指挥不当等诸多问题,惨遭萨尔浒之败;
接下来,明朝先后委任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经营辽东,从实际表现而言,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付女真都相当有心得,但明朝廷政策极不稳定,上述操持边事的大员要么被撤、要么被杀,人事的反复折腾,进一步消耗了明军的实力;
为了应对糟糕的辽东战局,明朝不断对内加码征集军费。万历初年,明朝征税总额大概400万两左右;萨尔浒之后的几年里,增加了500多万;而崇祯年间的十多年里,陆陆续续增加了1700多万两之多,老百姓苦不堪言;
加上北方常年爆发灾荒,层层压力之下,流民四起、经济崩盘,明朝内部大乱。
虽然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末的乱局根本上是由腐败的政治、困顿的经济导致,但辽东的战事无疑是点燃这些矛盾的导火索、催化剂,无底洞一般的军费消耗几乎把民力燃烧殆尽,而且最要命的是:看不到扭转战局的希望。
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西汉初年,数十年的战火让中原疲惫不堪:“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因此,面对匈奴的外部袭扰,刘邦在尝试以武力解决未遂后,立即改变策略,此时几十年间,西汉统治者都延续了和亲的策略,默默稳固统治、积蓄力量后发起了全面反击;
隋朝末年,东突厥强势崛起,隋末群雄纷纷向其称臣借力,连李氏父子也不例外;随着唐朝统一中原,突厥的胁迫、勒索也越来越严重,动辄十几万铁骑漫山遍野入侵;玄武门事变后,他们甚至兵临长安城外。面临羞辱,李世民鉴于“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选择了赠送钱财、达成和平盟约;却在短短三年后抓住对方的内部问题发动致命一击、一雪前耻。
当然,也有反面例子。五代时期,石敬瑭以赠送燕云十六州、自称儿臣为代价,获取了契丹的支持、建立后晋;石重贵即位后,不甘受此奇耻大辱,与耶律德光掀桌子开战。虽然有大臣认为,鉴于后晋国力枯竭、军民疲惫,而且契丹上下一心、无机可乘,建议忍辱负重,先恢复国力、再寻衅反击;但架不住一众主战派的拱火,石重贵坚持硬碰硬,结果导致耶律德光南下灭亡后晋,几乎提前上演了靖康之耻。
即使不看历史、只参考当下,我们也能发现,在涉及到一国安危的事务层面,军事从来都不是唯一选项,只要能解决问题,政治、经济手段都是备选方案,韬光养晦、积蓄实力,充满了顶级政治家的智慧。
客观来说,当明朝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现状持续了数十年,通过“议和”来缓解外患、节省大量的军费,从而腾出手来减轻民间负担、整顿内忧,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神奇的是,无论朝野,一直没人提这事;公元1640年,时任兵部尚书 陈新甲提出了这一思路,向来硬气的崇祯眼看着局面越来越不可收拾,默许了这一方案,并且密令陈全权办理。当时,考虑到攻入关内没啥指望,皇太极也想缓口气,双方几乎谈妥,大概是开通互市、赠送金银百万两、皇太极自降国格等等条款。
这跟历史上的渭水之盟、澶渊之盟等等和谈方案类似,条件看起来挺憋屈,但如果算算账,其实会发现挺划算,毕竟当时的明朝为了应付战事每年的消耗何止千万,更别提千千万万将士的性命。
然而,由于陈新甲保密工作不到位,议和的消息传出,朝廷顿时炸了锅,无数官员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强烈反对向眼中的“鞑虏”低头。眼看群情激奋,崇祯不得不低头认怂,杀了陈新甲以泄众怒。
其实类似的事件不止一例。名将孙传庭受命对付李自成时,鉴于军备不整、粮草不足的情况,于关中屯田练兵、积蓄实力,但朝廷的言官却纷纷指责他按兵不动、心怀不轨,搞得崇祯也疑虑重重;在他们的轮番逼迫下,孙传庭自知有去无回,但他情愿战死、也不愿再次面对文官们的羞辱:“往不返矣,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 !”,只得仓促出击,结果“传庭死,大明亡”;
当李自成渡过黄河、逼近京城,有人建议召回吴三桂的野战军救急,但却被一群文官扣以自蹙国土的帽子、迎头痛骂;随着形势越来越危急,有人建议崇祯南迁,也有人主张派皇太子在南京做最坏的打算,但他们随即被打上奸佞的标签。可怜的崇祯及明朝皇室就这样被捆在京城束手待毙,明朝在没有任何应急方案的情况下、眼睁睁走向灭亡。
对于这些善于以反对意见胁迫皇帝的文官,历史上有个形象的称呼:“魏博之牙军,成都之突将”,指的是唐朝末期藩镇的亲兵,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视大局,要么以武力自立节度使,要么赤裸裸地造反,搅得局面不可收拾。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前期的明朝,虽然加强了君主集权,但帝王贤明、亲自理政,下面有一群踏实肯干、勤勤恳恳的官员,学校教育、官员升迁体系正常有序,宛如一个运行良好的机器;
但到了中后期,不断有皇帝深居简出、对朝廷事务事不管不问,宦官擅权现象层出不穷,官僚逐渐不敢、不愿负责;同时,科举制逐渐僵化,经义取才沦为八股文,导致选拔出的官员大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懂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才实干,所以人们感慨:“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即八股文造成的破坏比秦朝的焚书坑儒严重多了。
文官队伍整体塌方,偏偏明朝官员又向来以在朝廷里提反对意见为荣,于是逐渐沦为 “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些人只管找茬,自己却提不出有效解决方案,而且专门坑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实干家,结果明朝廷一事无成,在不断的内讧、自我否定中走向了灭亡。
而随着清军入关,大开城门的迎客的,偏偏也是这群人,“头皮痒、水太凉”可谓千古笑柄。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豪格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以其勇猛刚毅和赫赫战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婚姻状况,却充满了悲剧色彩。豪格的妻子博尔济锦...
皇太极的皇后 豪格 2025-04-03 皇太极逝世之谜:自然病逝还是另有隐情?多尔衮的角色如何?皇太极,清朝的重要开国皇帝,其逝世原因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关于皇太极究竟是怎么死的,以及这一事件是否与多尔衮有关。一、皇太极逝世的基本情况皇太极,...
皇太极的皇后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3-07 皇太极与海兰珠:深情厚爱,缘何未立为后?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皇太极与海兰珠的爱情故事被传颂为一段佳话。皇太极,清朝的开国皇帝,对海兰珠的宠爱之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深受...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5-03-06 皇太极与努尔哈赤:谁更厉害?谁的功劳更大?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在这个王朝的开创过程中,两位杰出的领导者——皇太极和努尔哈赤,各自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各自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卓...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2-22 海兰珠与皇太极:穿越时空的深情传奇在中国清朝初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太极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铁血的君主,更是一位深情的男子。在众多妃嫔中,海兰珠无...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5-02-10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生平简介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卓越的品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就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作为皇太极的皇后,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见证了...
皇太极的皇后 孝端文皇后的女儿 2024-10-30 为什么最后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而不是多尔衮?在后金的历史上,努尔哈赤去世后,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皇太极脱颖而出,继承了皇位。而这一结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 一...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4-10-24 皇位传承的抉择:皇太极为何不传位豪格?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皇位传承问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焦点。其中,皇太极在世时并未将皇位传给长子豪格,而是选择了其他继承人,这一决定引发了后世无数的猜测与讨论。本文将...
皇太极的皇后 豪格 2024-10-12 皇太极与海兰珠:一段跨越生死的深情厚谊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太极与海兰珠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界限,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那么,皇太极究竟为何对海兰珠念念...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4-10-12 皇太极与海兰珠:一段跨越时空的深情厚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被传颂千古。而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与他心爱的女人海兰珠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皇太极究竟有多爱海兰...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4-10-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