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世民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为何要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为何要立李治为太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和他一母同胞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二人自己作死所致,最终导致李世民不得不传位于晋王李治。二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做出的最佳政治选择。
对于魏王李泰来说,继李世民之后的那个大唐王朝的九五至尊之位,曾离他只有一步之遥,可因为某些原因,这最后一步却成了他再也跨不过去的天堑,最终使他折戟沉沙,郁郁而终。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太子之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早在李世民登基后的第二个月,李泰的兄长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执掌东宫。作为大唐未来的继承人——李承乾从一出生起就备受注目,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他,不仅父亲李世民对他百般溺爱,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后来更成了大唐王朝中最有权力的人物,他的母亲也成了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
手中握有如此强大的政治资源,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李承乾的东宫太子之位必将稳如泰山。
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遂人愿,这意外偏偏就出现了。
而这些意外的出现,也导致原本对夺嫡无望的魏王李泰将目光转向了太子李承乾所在的东宫。他觉得,也许自己离太子之位或许并不遥远。
李承乾的一些意外还得从贞观十年说起,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曾经忠孝节俭、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开始变得行为乖张、喜怒无常,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在生活中,他一改往日温和谦卑的作风,经常与下人打闹嬉戏。一到东宫,脱离了众人的视线之后,更是彻底放飞了自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根本不顾忌自己东宫太子的身份。
此外,他还迷恋上了突厥人的习俗,特别喜欢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并特意挑选了一批突厥人当侍从护卫,在东宫杀猪宰羊,饮酒作乐,生活已经完全突厥化。
这还不算,更过分的是,他甚至放言,要在当上皇帝之后去当突厥人,去投靠阿史那思摩,在阿史那思摩手底下做一个将军。
如此荒谬无比的话,竟然能从堂堂大唐储君、未来大唐王朝的统治者的口中说出来,李承乾的荒谬程度,可见一斑!
他的这些如此荒诞的行为被东宫辅臣知道后,急忙对李承乾进行了劝谏,希望他能迷途知返。可李承乾非但不听,反而觉得这些大臣们妨碍了自己的生活。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准备杀掉这些劝谏他的大臣。
虽然刺杀最终没有成功,但这一行为还是让他失去了人心,太子之位变得岌岌可危。
可就算李承乾荒唐如此,李世民还是对他抱有一丝希望,希望他能够改邪归正,痛改前非,做一个合格的东宫储君。
李世民是这样想的,可有人不这么想。此人就是躲在暗处观察太子已久的魏王李泰。
古往今来,东宫储君之位让多少同胞兄弟反目成仇,李泰也不例外。
曾经李承乾是那么地耀眼,他的太子之位是那么地稳固,让他看不到一丝夺嫡的希望。如今的李承乾荒唐至此,这不是上天给他的机会吗!于是,李泰抓住李承乾失态的机会,开始向太子之位挺进。
尽管李世民对太子还有一点希望,可时间一长,随着太子李承乾的日渐堕落和屡教不改,他的这点希望之火也渐渐被浇灭,他对太子充满了失望。
人一旦有了失望,就会想方设法在现实中去寻找慰藉,作为大唐最高统治者的李世民也是如此。当他看到太子已经无可救药之时,随即将目光转移到了其他儿子身上。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他的二儿子李泰。
李泰此人,并不是庸碌无为之辈。相反,他从小便文章写得好,且多才多艺,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如今李承乾失宠,他便将对李承乾的爱转移到了李泰的身上,与之转移的,还有太子之位的归属。也就是说,李世民已经从这时开始有了废李承乾,立李泰为太子的打算。
为了表示对李泰的恩宠,李世民特意批准他在魏王府开设文学馆,延揽天下名士,壮大自己的力量。李世民对李泰的此举,与他当年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的一幕何其相似。
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世民想做什么,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除此之外,由于李泰体型肥胖,行动受限,李世民格外开恩,特许李泰入宫时可以乘坐小轿。乘坐小轿,这是太子才能有的待遇,可李世民却把这份恩宠给了魏王李泰,可见此时李泰已经成了李世民心中取代太子的不二人选。
此时此刻,李世民释放的政治信号已经足够明显,那就是准备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但是,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却招致了以魏征、褚遂良为首的坚决维护嫡长子制度的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觉得在李承乾没有犯大错之时,废立太子为时尚早,且容易引起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悲剧。
由于大臣们的反对,李世民做出了让步,或许是他想起了当年在玄武门时所发生的惨剧,因此暂时搁置了废立太子的打算,但对魏王李泰的恩宠却依然有增无减,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李泰继续参与夺嫡的信心。
仗着李世民的恩宠,李泰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了,他已经开始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了,在朝中大肆结交朋党。这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行为,最终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李泰就如此急不可耐和锋芒毕露,未免太过急切了些。想到这儿,李世民多少有些不快。
再者,以魏征、褚遂良为首的大臣在朝堂上不断对李世民施加压力,劝李世民放弃废立太子的打算。
大臣们苦口婆心地劝谏以及李泰的急不可耐,李世民思前想后,决定再给李承乾一次机会,随即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让他一心一意辅佐太子。
可李承乾接下来的表现不仅令李世民大失所望,更令为他苦口婆心劝谏李世民的大臣们大失所望。
原来,就在他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之时,东宫爆出来的一桩丑闻直接将李承乾打入了深渊。
李承乾的府中有一位叫称心的乐童,这个乐童长相俊美,能歌善舞,深得李承乾的喜爱。于是两人同卧同起,亲密得无以复加。
这件事被人捅到李世民那里之后,李世民怒不可遏,堂堂的帝国储君竟然做出了如此下作之事,这让他的脸往哪儿搁。于是当即把乐童诛杀。
可乐童的死并没有警醒李承乾,他觉得是魏王李泰出卖了他,对李泰痛恨到了极点,于是暗中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刺杀团,准备密谋干掉李泰。
与此同时,李承乾又拉侯君集、汉王李元昌密谋造反,企图以他生病为由,将李世民骗到他的东宫,密谋杀掉。
可李承乾及其党羽还没来得及动手,他们的计划就被人告发,一场阴谋政变胎死腹中,所有人被一网打尽。
公元643年4月,李世民召集房玄龄、长孙无忌、萧瑀等重臣以及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审理太子谋反一案。
案情条理清晰,证据充分,审起来也很快。最终,李承乾太子之位被废,被贬为庶人。不久后流放黔州,后在此地郁郁而终。他的一系列党羽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含着金钥匙出身的李承乾就这样在这场残酷的夺嫡之争中出局了。
李承乾走了,太子之位空了。李泰盯着那个空荡荡的太子之位,眼中流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火热,那是一种对权力的渴望。
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坐上太子之位,李泰在李承乾被流放后对李世民大献殷勤,天天入宫侍奉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安抚了李世民受伤的心,李世民自然倍感欣慰。
在他看来,李承乾已经废了,而魏王李泰又如此仁孝,且是他的嫡次子,让李泰来继承皇位,可以说是理所应当之事。基于此,李世民终于决定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可是,尽管李承乾已经被废,立李泰为太子却远没有那么容易。
当李世民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告知众大臣之后,立刻招来了一部分人的反对。
对于再次立谁为太子,朝堂中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以岑文本为首的大臣主张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大臣主张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就在很多人以为李泰入主东宫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后,一向以柔弱、低调胆小著称的李治犹如一匹黑马,进了众大臣的视线,也进了李世民的眼里。
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三子。
在他的两位兄长的耀眼光芒下,他从小就没被多少人注意,至于夺嫡之事,他也压根就没有想过。至于李世民,在他的眼里,虽然认为晋王李治是一个好儿子,可他压根也没想选李治做他的继承人。
可偏偏,历史要他在李泰与李治二人之中做出选择。
命运就是如此戏剧性,眼前所发生的一幕,令李泰没有想到,也令李世民没有想到。
该怎么办呢?李世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
而对于李泰来说,眼下的这种局面,他必须要站出来为自己争一争,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前功尽弃,一切都化作泡影。
于是,在一次与李世民谈话的过程中,李泰对李世民说道:“臣有一子,等到臣死的那天,一定为陛下把他杀了,将皇位传给晋王。“
李世民听了此话,大为感动,于是把李泰的话讲给大臣们听。可是,拥护晋王的大臣们根本不买李世民的账。
褚遂良更是毫不客气地对李世民说道:“不会有人在当上皇帝之后主动杀掉自己的儿子,让位给弟弟。这种做法违背人性常识,不能轻信。况且,以李泰的性格,如果让他当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会被斩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没有想过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你如果实在想立魏王的话,那么就要先保证晋王的安全,把他安置妥当,让他远离权力中心和是非之地,这样才能保证他的安全。
“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于晋王乎?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资治通鉴》卷197)
褚遂良的这番话,别人听了或许不会动容,但李世民听了,他的心里足以翻起惊涛骇浪。对于李世民而言,尽管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可玄武门事变的悲剧他一辈子都忘不了,每每想起,他还是会惊出一身冷汗。
因此,在立太子的关键之际,他最怕的是当年玄武门的悲剧再次上演,他怕兄弟反目。想到这儿,李世民想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决心已经开始有所松动。
就在李世民左右为难之际,对太子之位志在必得的李泰,利令智昏,居然对晋王李治说了一句威胁恐吓的话。而恰恰就是这句话,促使李世民在左右为难之际,下定决心改立晋王为太子,放弃魏王李泰。
李泰对李治说的话是:“你历来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处死,你难道就不担心担心自己的脑袋吗?
汉王李元昌在此之前因参与李承乾谋反一案,被诛杀。李泰此举,就是想要将李治拉下水,好确保自己的太子位置万无一失。
李治很聪明,可就眼下来说,却聪明过头了。
当李治把李泰对他说的话转述给李世民时,李世民震惊了,褚遂良对他说的话再次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此时此刻,他意识到,褚遂良绝非危言耸听,一旦让李治当上皇帝,他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亲兄弟的。
思前想后,权衡利弊之后,李世民终于决定,放弃李泰,选择李治。
公元64年四月初七,李世民在承天门下诏宣布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同时大赦天下。
为什么要选择立李治呢?李世民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他对众大臣们说道:“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所以,李世民选择立李治为太子的第一个原因,出了李承乾和李泰二人自己作死,让李治捡了漏之外,还得益于自己的善良仁孝。
此外,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李治的太子之位离不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的支持。纵观整个贞观一朝,长孙无忌所掌握的权力,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因此他在朝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那么,李泰和李治都是自己的亲外甥,长孙无忌为何会选择李治而不选择李泰呢?
原因很简单,对于长孙无忌这样手握大权的元老来说,之所以站在李治的一边,他看中的正是李治的软弱和善良,这样的人,好控制,听话。一旦李治做了皇帝,那么他凭借着皇帝舅舅的身份,再加上拥立之功,软弱的李治肯定会对他言听计从。
所以,这也是长孙无忌为什么站在李治一边的原因。
由于李承乾和李泰的作死再加上宰辅重臣的选择,最终使得毫无夺嫡希望的晋王李治脱颖而出,成为了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叔虞与李世民,这两位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却都与“唐”这一国号紧密相连的杰出人物,各自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唐叔虞作为西周时期晋国的始祖,而...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8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病中的战略抉择在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与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役不仅关乎唐朝西部的稳定,...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8 李世民为何被尊称为“天可汗”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唐朝以其繁荣与开放著称,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以其卓越的文治武功,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其中,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的称谓,不仅彰显了他在...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高阳公主为何钟情于和尚?探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高阳公主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选择而备受关注。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之一,高阳公主本应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然而她却对一位和尚产生...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武则天为何未给李世民生下孩子?探寻历史背后的真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与李世民的婚姻关系中,却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何武则天没有给李世民生下孩子?一、武则...
武则天有男宠吗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李世民智退突厥:一个烧饼背后的谋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政治智慧著称于世。而关于他如何用一个烧饼吓退突厥十万大军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佳...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7 朱高煦之梦:能否重演李世民的成功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试图复刻前人的辉煌成就。明朝的汉王朱高煦,便曾梦想着能够重演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之路,夺取皇位,一统天下。然而,历史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高煦怎么死的 2025-03-25 李渊之惑:为何未曾防备李世民?在唐朝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其家族内部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次子李世民,后来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成为了唐太宗。这不禁让人疑惑,作...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5 仁君之殇:唐太宗为何忍痛处死功臣侯君集?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善待功臣、宽容大度的形象著称于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仁君,却最终下令处死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这究竟是何原因?一、侯君...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5 罗艺反唐之谜:为何在李世民登基之后选择造反?在唐朝初期的历史舞台上,罗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隋朝将领,后归降唐朝,为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罗艺却选择了造反,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03-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