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光继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死后孝和睿皇后为何不立亲儿子而让道光继位?她的结局如何?
清代历史上有一桩知名度不太高的谜案,那就是道光皇帝继位之谜。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仁宗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突然猝死,由于嘉庆是在睡梦中猝死,临死前一句遗言都没有交代,皇帝突然去世,没有遗言,还没有找到遗诏,让谁当继承人呢?这让大清国的领导层乱套了。
清代自康熙晚年爆发了诸子争位事件之后,在雍正时期就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雍正之后的历代清代皇帝都会将自己心目中的皇储继承人名字写入密诏中,这份密诏一式两份,分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以及皇帝随身所携的金匣子之中,只有两份密诏核对无误皇位继承人才能生效。
而嘉庆死得太突然,根本没有交代遗言,也没有找到存放密诏的金匣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嘉庆去世后承德避暑山庄的王公贵族火速命人与通知紫禁城去取“正大光明”匾后面的密诏,但是却发现匾后却是空空如也。这也就是说嘉庆死后不仅没有遗言,还没找到密诏,这也就意味着嘉庆皇位继承人选成了谜。
先说说嘉庆的儿子们,嘉庆一生共有五个儿子,抛去夭折的长子,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老二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老三绵恺、老四绵忻、老五绵愉。当时道光38岁,绵恺25岁,绵忻15岁,绵愉6岁。也就是说抛去绵愉之外,道光、绵恺、绵忻都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
本来道光年纪最大,还曾受到过爷爷乾隆皇帝的夸奖赞誉,且曾平定过天理教林清起义,也很受嘉庆喜爱和器重,他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
但是即便再众望所归,道光想继位也得走流程,可现在缺的就是证明嘉庆传位给道光的诏书,没有这个诏书就没法走流程,那么道光即便继位也会显得不合理且不名正言顺。
因此嘉庆去世后,王公重臣找不到嘉庆事先写好的秘密立储的密诏,也没有得到嘉庆的遗言,都乱套了,到底该不该拥立道光继位成了让当时王公重臣为难的事情。
在大学士富察·托津和军机大臣戴均元等犹豫不决时,皇室宗亲、内务府大臣禧恩则对众人提出道光深受乾隆和嘉庆喜爱,而且平定天理教起义对于国家有很大功劳,理应奉其继位。
禧恩的提议得到了当时嘉庆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赞成,因此后来孝和睿皇后以皇后名义下懿旨命道光继位,也在她的这道懿旨颁布后,托津和戴均元从一位曾服侍嘉庆的小太监那找到了金匣子并取出密诏确立了道光为继承人,并正式走完了这个继位流程,终于让道光名正言顺的继位。
但是想一想托津和戴均元从小太监那找到金匣子取出遗诏的事是不是很扯,嘉庆临终前不把金匣子贴身藏好,反而交给了一个小太监,嘉庆的心怕是太大了吧。
而且要了解托津和戴均元从小太监那取得金匣子时正是孝和睿皇后颁布懿旨希望由道光继位之后的事情,因此后世历史学者都猜测可能嘉庆去世后根本就没有留下金匣子密诏,托津和戴均元从小太监那获得金匣子密诏很可能是托词,密诏应该是后来这些朝廷重臣撰写的,而能让王公重臣拥立道光继位主要是源于孝和睿皇后的那道懿旨。
在这里还要说一下道光、绵恺、绵忻三人的生母,道光生母是嘉庆的原配结正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而绵恺和绵忻的生母则是孝和睿皇后,也就是说孝和睿皇后没有支持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继承皇位反而力挺了只比她小6岁的养子道光继位,她为何如此呢?
先说一说为何在紫禁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找到嘉庆秘密立储的密诏,还有嘉庆去世后为何没有找到金匣子密诏。
其实在嘉庆时期,道光真的算是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选,虽然是秘密立储,但是道光明显深得嘉庆喜爱和器重,而且不光嘉庆喜欢,连他老爹乾隆都十分喜爱道光。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年仅10岁的道光随着爷爷乾隆去狩猎,道光一箭就射死了一只鹿,当时乾隆十分高兴,看道光小小年纪骑射就如此精湛,而且道光在6岁时就已经能熟背古诗名著,可以说道光在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文武双全的一面,乾隆很开心,认为道光有自己当年陪爷爷康熙的风范,在心目中已经把他当成了皇太孙一般看待。
并且在嘉庆元年(1796年)时,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亲自主持并操办了道光的婚礼,可见乾隆对道光有多么重视。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道光又奋勇平定了天理教起义,可以说在嘉庆时期虽然没有公布皇储名字,但是道光绝对是当时的不二人选。
可是这种情况到了嘉庆晚年就变了,主要是随着皇四子绵忻的逐渐长大,绵忻相貌英俊,也很聪明很有才能,虽然年少却颇为老成持重,因此嘉庆逐渐开始喜爱绵忻,并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册封绵忻为瑞亲王,要了解比绵忻大了10岁的老三绵恺才不过被册封为惇郡王,比他还低了一级,可见嘉庆对绵忻是格外的喜爱。
而相比之下虽然道光也很有才能,但是通过历史画像可以看出来,道光的长相非常平庸,又干巴又瘦,完全没有帝王之相,据朝鲜使臣朴绮寿记载,道光面相凉薄,生性吝啬平庸,而绵忻年少有为通达事务,因此朴绮寿回国后曾报告朝鲜国王,认为绵忻很卓越,极有可能继承大统。
所以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来,不排除在嘉庆晚年他起了易储之心,诚然,在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亲政后,当时道光已经年满18岁,且深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而绵恺当时只有4岁,绵忻还没有出生,嘉庆当时肯定会选择秘密册立道光为继承人,并将密诏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
但是随着绵忻的出生以及成长,嘉庆的想法就开始有了转变,所以很有可能是嘉庆晚年想易储,因此才会撤掉之前放于“正大光明”匾之后册立道光的密诏,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王公重臣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发现密诏的原因。
而嘉庆就是在易储的过程中才突然猝死,导致了死后找不到任何关于继承人的密诏,要了解嘉庆此前身体还很健康,他不会想到自己会突然猝死,所以他很可能是想在去世那段时期完成易储的安排,不过很惋惜还没完成他就猝然而死。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绵忻已经得到嘉庆的喜爱,可他的母亲孝和睿皇后为何还会在群臣没有找到嘉庆密诏的情况下,对外宣布拥立道光继位的懿旨呢?
这一切还得从道光与孝和睿皇后的关系以及孝和睿皇后的人品说起,嘉庆的嫡妻最初是道光的母亲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而孝和睿皇后最初只是嘉庆的侧福晋,嘉庆登基后她被封为贵妃。
但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时,道光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去世,当时的太上皇乾隆亲自指示嘉庆,在孝淑睿皇后丧期过后可册立孝和睿皇后为后,也就是说孝和睿皇后是得到乾隆首肯认定的,她的人品和气度自然不会太差。
也确实如此,孝和睿皇后虽然仅比道光大了6岁,但是在道光生母孝淑睿皇后去世后,她很有母亲风范,而且她与道光的结正妻子钮祜禄氏也就是后来被追封的孝穆成皇后还属于本家亲戚,自然对道光夫妻极为关心和照顾,因此道光与继母孝和睿皇后关系还很不错,并且道光与绵恺、绵忻的兄弟感情也很深厚,所以道光与孝和睿皇后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不是亲母子,却堪比亲母子。
而且孝和睿皇后在历史上人品非常好,她为人随和厚道,在后宫中名声一直都很好,这也是乾隆指定让她成为嘉庆继任皇后的主要原因,这样的人注定干不出来偏于自己儿子的事情。
抛开这些不说,最关键的是客观条件也不允许,毕竟道光是嘉庆前半生最满意的继承人,道光年纪大,权力重,在朝野上下比较受拥护,况且还曾经深受乾隆喜爱,因此除非有明确的嘉庆密诏能否定道光的继承人身份之外,否则其他人是很难撼动道光的地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孝和睿皇后就得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支持道光继位,要么暗中操控扶持绵忻继位。
但是在没有找到嘉庆密诏的情况下,如果孝和睿皇后想以皇后身份扶持自己的亲儿子绵忻上位是有很大的困难,毕竟绵忻当时只有15岁,即便再有能力,再老成持重,年龄摆在这呢,朝臣是会服从绵忻还是会服从已经38岁的道光呢?答案结果显而易见,朝臣们当然愿意服从年长的道光了。
所以孝和睿皇后如果硬要扶持绵忻继位的话成功概率很低,毕竟她不是慈禧那种能独揽大权的女人,没有嘉庆密诏明确规定让绵忻当继承人,那么朝臣们肯定不会服从,闹到最后甚至会引起政变,结果很可能是孝和睿皇后身败名裂,而且绵忻也不会得到好处。
因此考虑到这些客观条件孝和睿皇后也不可能扶持自己的儿子绵忻继位,而孝和睿皇后主动在第一时间颁布皇后懿旨希望道光能尽快继位,也是在这件事上立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她不下这道懿旨,道光继位的概率也很大,但如果那样的话道光继位之后肯定会对她颇为猜忌,她反而落不了好,甚至绵恺和绵忻也会被道光所猜忌,所以她不如先下懿旨表明自己态度,还在道光这能买好,还能保全绵恺和绵忻不被道光所猜忌。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孝和睿皇后不光人品好,她还是一位非常睿智且有大局观的女人,她能明白“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道理,虽然绵忻很卓越,但毕竟年幼,道光即便再平庸,但他年长有阅历,有从政经验,还是曾经乾隆和嘉庆都属意的继承人。
而孝和睿皇后主动下懿旨请道光继位,也为她在后世博得了大公无私的美名,也正是因为她这大公无私的举动,消弭了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如果她私心过重,坚持想让绵忻继位的话,那么恐怕很难避免一场政治危机。
历史也证明了孝和睿皇后这一举动非常明智,事后道光对她这一大公无私的举动更加敬重佩服,尊她为皇太后,称她为皇母,对她极为孝顺。
据史料记载,即便在道光晚年他对孝和睿皇后都十分恭谨孝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强占了上海,道光当时心情十分烦闷,想去找皇母开解,结果孝和睿皇后听闻道光丢失了上海之后,严厉训斥道光:祖宗创业,尺土一民皆艰难缔造,何今轻弃之耶?
道光当时十分惭愧,直接给孝和睿皇后跪下认错,听闻国土丢失,孝和睿皇后也是十分生气,道光足足给她跪了将近半个时辰,孝和睿皇后气消了才宽慰道光起来。可见道光继位之后对孝和睿皇后是十分恭谨孝顺的。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850年1月23日),孝和睿皇后病逝,享年74岁。她去世后已经68岁的道光悲痛不已,坚持为她恪守孝子之礼,在她的丧礼上道光哭得是极其悲痛哀伤,当时王公大臣考虑到道光年事已高,都劝道光不要过于悲痛,道光还坚持为她恪尽丧礼。
由于道光对养母孝和睿皇后去世后坚持恪尽丧礼,极尽孝子之悲,加上当时道光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因此最后也导致他在孝和睿皇后去世仅一个多月后在守丧期间去世了。道光能为了养母去世悲痛到把自己也搭进里面,亲儿子恐怕也未必能有如此孝顺吧,也足见他对孝和睿皇后的孝顺。
所以孝和睿皇后没立自己的儿子继位是非常明智之举,她不仅名利双收,还获得了养子道光后半生对她敬重和极致孝顺,因此她的后半生也有着非常完美不错的结局。想一想如果当初她坚持让自己儿子绵忻继位的话,那么她的结局可能就得以悲凉收场了。
在中国清朝历史上,嘉庆帝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君主,他的生平事迹和逝世原因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关于他逝世的传言,民间流传着“被雷劈死”的说法,这一说法不仅离奇...
嘉庆怎么死的 启 2025-03-10 嘉庆皇帝:魏璎珞的第十五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的嘉庆皇帝以其独特的统治时期和性格特征而著称。而作为嘉庆皇帝的生母,魏璎珞(即历史上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同样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
嘉庆怎么死的 孝仪纯皇后 2025-03-04 同母不同命:乾隆对嘉庆与永璘的迥异态度在清朝乾隆年间,令妃(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十五阿哥永琰(后来的嘉庆帝)和十七阿哥永璘。尽管这两位皇子同为令妃所生,但乾隆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3-01 嘉庆传位道光:背后的考量与无奈在中国清朝历史上,嘉庆皇帝将皇位传给道光皇帝的决定,一直为后人所关注。这一决定背后,既有嘉庆皇帝对道光个人品质的认可,也有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一、道光帝的...
嘉庆怎么死的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03-01 乾隆帝退位后的生活与影响乾隆帝,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在位六十年后,他于嘉庆元年(1796年)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自...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3-01 和珅被赐死背后的真正原因: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和珅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以巨额的贪污和权势的显赫而臭名昭著,然而,和珅被嘉庆帝赐死的真正原因,却并非仅仅因为他贪污,而是更深层次...
嘉庆怎么死的 和珅 2025-02-25 清朝道光皇帝的愚昧:一句无知之言揭示真相在中国历史上,清朝道光皇帝以其与鸦片战争的紧密联系而备受瞩目。然而,道光皇帝的统治时期,不仅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也暴露了他个人的诸多愚昧之处。一、道光皇帝...
道光后面是什么皇帝 2025-02-12 嘉庆帝的帝王心术:十日逼死和珅在中国清朝历史上,嘉庆帝与和珅的故事充满了权谋与智斗。嘉庆帝,名爱新觉罗·颙琰,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后来继承大统,成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和珅,则是乾隆时期的权臣...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2-07 嘉庆皇帝:威信缺失的背后原因探析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嘉庆皇帝作为乾隆帝的继承者,承载着延续盛世、重振朝纲的重任。然而,与乾隆帝的威严与权威相比,嘉庆皇帝却未能树立起相应的威信,这一现象引发了后...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2-07 乾隆择储之谜:为何嘉庆成为最终继承人在中国古代皇室中,继承人的选择历来备受瞩目,而清朝乾隆皇帝选择嘉庆作为继承人的决定更是引发了后世的诸多猜测与探讨。乾隆帝一生共有十七位皇子,那么在众多子嗣中,他...
乾隆后的后面是谁继位 嘉庆怎么死的 2025-02-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