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无才无德的刘类:何以稳坐魏国太守之位?

无才无德的刘类:何以稳坐魏国太守之位?

时间:2025-03-24 16:22:3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诸多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将,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这个英雄与奸雄交织的时代,也有一些无才无德之人却能稳坐高位,其中,魏国时期的刘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无才无德的刘类凭什么能稳坐魏国太守之位呢?

一、刘类的无才无德

刘类,冀州河间国高阳(今河北保定市高阳县东旧城)人,三国曹魏时期的官员。他历任多任太守,但以其苛暴刻薄、无礼无信而著称。《魏略》将其归列在苛吏当中,并记载他“苛慝尤甚”,意思就是说刘类苛刻邪恶最为恶毒。

在弘农太守任上,刘类有下属官吏二百多人,但他却从不让他们休假休息,即便没有紧急或重要的事情,也让官吏们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于有过失的官吏,刘类更是不分轻重,先揪着他们的头发责骂,再用乱杖打,如此反复多次才肯罢休。此外,刘类还派人到处挖地找钱,导致弘农郡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洞穴。

刘类不仅苛暴,而且虚伪无信。他表面上装作节俭,不接受送礼,但背地里却记录下哪个官员没送礼,找机会报复。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每次派官员外出办事,总是再派其他人盯着。白天他经常自己从墙壁间偷看身边的官吏,晚上就派专门的人员盯着他们。

二、民怨沸腾却未受惩戒

刘类的苛暴行径引起了官吏和民众的极大不满。百姓甚至在他的门上题字,诅咒他“三不肯”(迁、免、死),希望他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尽管民怨沸腾,刘类却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惩戒。

嘉平年间(250—254年),司马懿西征路过弘农郡时,弘农人联合告发刘类,说他荒诞昏聩,根本不能胜任太守之职。最终,刘类被免去太守之职,调任五官中郎将。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继续当官,并未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三、稳坐高位的背后:善修人事

那么,无才无德的刘类为何能稳坐高位呢?《魏略》中有一句话说出了实情:“善修人事,因而不废于世。”这句话揭示了刘类能够稳坐高位的秘诀——他善于巴结上司,会处理对上的人际关系。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人际关系网往往比才能和品德更为重要。刘类虽然无才无德,但他却能够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与上司保持紧密的联系,从而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动摇。这种官场生态的畸形现象,在三国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都屡见不鲜。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蓬头垢面背后的才情:王羲之何以得朝廷重臣青睐?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