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作为一代忠于国家的名将,却被奸党和昏君害死,他是被冤死的。
中国古代那些军事大家之所以能立功疆场,最终拜相封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遇上了明君,如果遇上昏君,不要说立功,能保住脑袋已属万幸。而明思宗朱由检就是一个昏君。史书上说他:“有志振社稷,又素自用,生性多疑。”不信人,又好自负,喜臣子阿谀奉承他,这样的君主很容易被臣子所骗而上当。因此,像袁崇焕这种性率直又忠耿的大将是很难与朱由检这样的皇帝同在一条船上的,悲剧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后金首领努尔哈赤中了袁崇焕的大炮而死,死前对儿子皇太极说:“袁崇焕乃吾之劲敌,尔当慎之。”也确实如此,自从袁崇焕镇守辽东山海关后,北方相安无事,后金虽发动过几次攻势,也未占到便宜。因此,袁崇焕对于皇太极来说,是一颗卡在喉咙里的硬核。皇太极见攻不下袁崇焕的防线,就想诱降,答应事成之后,许以高官厚禄。
袁崇焕一见后金使者,大怒:“尔金狗敢诱降?我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要杀后金使者,部下劝他,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袁崇焕道:“斩使以示威。”说完,把后金使者的人头砍下,悬挂在城墙上。皇太极得知后,大恨之,并死了诱降之心。皇太极见从山海关的正面攻不破明军的防线,就采取大迂回的战略,避开山海关,绕道千里蒙古大草原,从喜峰口南下,直扑北京,即使不推翻明王朝,也要从心理上给对方以雷霆般的打击。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军数十万之众,绕道古北口袭入长城内,进占遵化等地,然后越蓟州而西,骚扰通化,进围北京。此时的明王朝已成为一个空壳,主力部队不是被调去打李自成,就是调入辽东防守后金。在后金的强大攻势下,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战死,形势万分危急。
这时,朱由检只好命令在辽东的袁崇焕火速回京护驾。袁崇焕接诏后,星夜率军驰入京城,与皇太极大战十几场。皇太极不支,只好北撤蒙古。走时,沿途放火烧了一些民房,抢掠了一些物资,并掳走了一些明太监及宫女。
皇太极在北京又遇上了劲敌袁崇焕,心里很不舒服:“好个袁崇焕,又使我功亏一篑。”这时,他的军师范文程对他说:“陛下勿忧,杀袁崇焕只在眼前。”并在皇太极耳边嘀咕半天,要他如此如此,皇太极一听,面露喜色,不住地点头。
于是,皇太极把抓到的两个明朝宦官各押一处,有意放松看管。同时,让手下人故意议论袁崇焕很快就要投降后金的情况。一个叫杨春的宦官听到此事后,不知是计,喜不自禁,以为可以立一大功了。他连夜逃回北京,向崇祯皇帝报告了袁崇焕将要与后金作城下之盟的重要情报。
这本是皇太极的反间计,想借崇祯皇帝之手除掉自己的劲敌,而且实施得也非常蹩脚,稍有头脑的人一眼就可瞧穿。但就是这么一个圈套却在明王朝内部掀起轩然大波。魏忠贤的余党王永杰、高捷等人乘机向皇帝告了袁崇焕两条大罪:里通外国和目无君上,擅杀大将以立威,别有图谋。并且为了加重告状的说服力和可信程度,还把袁崇焕向皇帝的上疏和工作上的某些失误也拿来作为证据。
事情是这样的:明熹宗时,袁崇焕刚接手辽东防务。针对敌我双方情况,金军没有大举进攻,而明军也需要时间调整战略,加强防务。此时如果后金想议和,明军可以与后金谈判以争取时间,加强防务,为大战作好准备。主意已定,袁崇焕就上书明熹宗。可此奏一出,朝中哗然。尤其是魏忠贤的阉党更是攻击迭起,说袁崇焕里通外国,想与后金作城下之盟,是投敌,要弹劾他。可明熹宗保了他:“和与战,是将军份内事,他能与朕坦明心迹,忠殊可佳,何来的投敌?”说明明熹宗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其次是关于擅杀大将以立威的罪名。朱由检上台后,为了鼓励袁崇焕,让他放手去干,就特赐尚方宝剑,遇事可先斩后奏。其实,这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可袁崇焕不这么想,他认为既是皇上赐的特权,为了国家就应大胆使用。有一次,袁崇焕获悉据兵镇守渤海东江岛上的总兵毛文龙贪污军饷、广招商贾、贩卖鸦片、强占民女,致使部队战斗力下降,屡败于金兵,民愤很大。
袁崇焕为了整肃军纪,提高战斗力,在东江岛视察时,就把毛文龙抓起来,宣布了十二条大罪,然后抽出尚方宝剑,把毛文龙当众砍了。事后,袁崇焕上报朝廷,自请处理,崇祯帝心里想:这小子真敢干,要他先斩后奏,果然有恃无恐。但人已死了,只好表面上安慰袁崇焕几句,但心里已对他很不满意。袁崇焕的这种做法与崇祯帝刚愎自用的个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认为袁崇焕这样做是逆君行为。
果然,朱由检听了宦官的情况汇报,看了魏党的上疏,认为此事不简单,事出必有因。同时,他把袁崇焕前后所作所为连贯起来分析,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而且明朝多难,后金势大,人都想求富贵。因此,不趁早下手,就悔之晚矣。
于是,朱由检下诏要袁崇焕进京朝见,然后趁机把他打入大牢。其实,魏党构陷袁崇焕的这两条罪都不能成立:上疏与后金议和是袁崇焕作为边关大将向皇帝汇报工作和提建议,是正常的组织程序,何来的投敌?其次,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从程序上说确是有失误,斩杀将军之事权应由皇帝决定。
可毛文龙并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且朱由检又给了袁崇焕这个权力,为了军情的需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也无可厚非。但是,袁崇焕是与昏君共事,是为垂死的王朝出力,一切都在不正常的关系下运作,所以,他越忠直,给人抓的把柄就越多,罪恶就越大。
按《大明律》:通敌与逆君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到此时,袁崇焕就是浑身是嘴也不能分辩了,结果他被昏君及奸党送上了断头台。临刑那天,袁崇焕痛呼冤枉。刽子手见他说话,就用刀在他嘴里一剜,顿时鲜血直喷。然后,刽子手根据崇祯帝的命令,对袁崇焕实施磔刑,一代忠于国家的战将就这样悲惨地五马分尸了。
袁崇焕死后,辽东再也没有人能抵挡皇太极的进攻了。
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不杀袁崇焕,那么山海关可以固若金汤,明王朝则可集中全力打击李自成。同时也就不会有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举了。所以,《明史·袁崇焕传》里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清王朝内务府公布的皇太极的反间计真相,天下人才知道袁崇焕是冤死。
在明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崇祯皇帝朱由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内忧外患交织,忠臣良将或战死沙场,或含冤而终,而朝中的权谋之士却趁机谋取私利。刘泽清,这位明末的军阀...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2-15 崇祯皇帝:为何亡国之君中他独得众人同情?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频繁,亡国之君亦不在少数。然而,在这些末代帝王中,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却显得尤为特别。他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却在后世赢...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2-08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其功过袁崇焕,这位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悲壮气息。他以其坚定的爱国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但最终的结局却...
袁崇焕 2025-01-10 崇祯:一个不成熟政治家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其统治时期充满了动荡与悲剧。崇祯在位十七年,虽然勤于政务,崇尚俭朴,并果断诛除了危害国家的阉党集团,但最终未能挽...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5-01-10 袁崇焕籍贯与墓地考袁崇焕,这位明朝末年的杰出将领,以其坚定的抗清立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关于他的籍贯,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而他的墓地,也历经变迁...
袁崇焕 2025-01-03 袁崇焕:九千兵马奇迹,击溃后金十三万雄师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后金军队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迅猛的攻势,让明朝军队屡屡受挫。然而,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位名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创造了以少胜多的...
袁崇焕 2024-11-27 袁崇焕的爱国情怀与蒙冤之死袁崇焕,明末抗清名将,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饱受争议。他因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而闻名,但最终却因被诬陷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 2024-11-27 魏忠贤:大明续命之人,袁崇焕的坚实后盾在中国明朝的历史长河中,魏忠贤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虽以宦官身份掌权,却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为大明王朝续命数十年。同时...
魏忠贤 袁崇焕 2024-11-25 崇祯末年官员“哭穷”,李自成搜出白银近亿两真相揭秘在中国明朝末年的历史长河中,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勤政与节俭并未能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际。而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那些曾在崇祯面前“哭穷”的官...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李自成 2024-11-18 天翻地覆1644年:中国同时出现的三位皇帝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中华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大顺政权的李自成,以及清朝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
顺治为什么出家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4-11-1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