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6年在位。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初,身体一向不怎么好的宋哲宗病逝,他的弟弟赵佶在向太后(宋神宗之妻,所生之子早夭)的力主下,成为新的皇帝,即宋徽宗。

宋徽宗是后来导致宋朝失去半壁江山的罪魁祸首之一,“靖康之变”的最主要责任人,以此看,作为皇帝,他是极度不合格的。
可纵观宋徽宗当上皇帝后的行为,他又不是那种完全不懂政治,不懂治国的庸才,只能说他把自己的聪明,更多的放在了艺术能力的提高上。
宋徽宗刚登基时,才18岁,但他的政治思维和手段却一点也不像18岁。
他知道自己并不能服众,比如宋哲宗最信任的宰相章惇就不赞成立他为帝,这至少代表着相当一部分重臣的想法。
而他能甩开其余的几个兄弟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向太后的缘故。
所以,他在刚登基,根基未稳时,毅然建议让支持自己继位的向太后临朝称制。
《宋史·钦圣献肃向皇后》中记载:“徽宗立,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帝泣拜,移时乃听。”
这个建议,除了报答向太后把他捧上位的恩情外,也是让自己暂时可以退居幕后,适应一下身份的转变。
而且,还能有利于他观察朝堂上的动态,保持一个中立的政治态度,不作出任何重大的政治决策,让底下的官员也能慢慢适应。
要知道,北宋朝堂因此前的“王安石变法”,已经分裂成好几派,其中争斗最厉害的,就是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
而向太后,是属于旧党行列的,她临朝称制后,马上就把新党贬斥在外的官员召回来一批:“凡绍圣、元符以还,(章)惇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
但宋徽宗却是支持变法的,他的政见跟向太后完全不同。
他毕竟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的弟弟,这两位先皇都是变法派,宋徽宗也有意恢复父兄旧制。
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却能在自己已经成年的情况下,把权力暂时交出去一部分,还是交给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向太后,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他在给自己学习的时间,这个时候的宋徽宗,对政治的兴趣,应该是大于对艺术的。

宋徽宗当上皇帝后的第二年,向太后驾崩,这时的宋徽宗才全面接手朝政,并于次年改年号为崇宁(即崇尚熙宁变法之意,熙宁变法就是王安石变法)。
已经基本熟悉了情况的宋徽宗起用蔡京(本属于新党)为相,并配合蔡京,用比较严厉的政治惩罚行为,一举结束了此前长达三十余年的党争。
如把政治反对派发配到外地分散安置,不允许他们的子弟当京官,不允许他们教授学生,传播学说,销毁记载有他们言论的书籍、诗词等。
除了不杀人,基本上能用上的手段都用上了,虽然有些残酷,却让北宋朝堂回到了一个比较正规的轨道上。
此时的朝堂上,才少了许多无谓的争吵,蔡京在宋徽宗的支持下,才得以顺利推行各项政策(有的好,有的坏,但却能不受阻碍地推行)。
除用比较强硬的态度解决上层的政治纷争外,宋徽宗对基层士人,以及底层百姓的拉拢,也是不遗余力,并产生了相当良好的效果。
他在蔡京的建议下,在宋朝各县都兴办学校,并允许在各县学成的士子,都可以经过考试或举荐,到京师的太学继续深造。
直至他们学到考取进士的本领,或直接做官的本领。
仅此一项政策,就尽收天下读书人之心,宋徽宗时期,太学最鼎盛时,太学生的数量超过二十万人。
这些包含全国精英在内的士子们,是宋徽宗的绝对支持者。
即使后来宋徽宗颁布一些害民的政策,这些士子们也只会把批评的矛头对准朝堂上的群臣,认为是他们蒙蔽圣听,而不会认为是宋徽宗的错。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八月至九月,宋徽宗还连续下诏,宣布在全国各地,给穷人建立免费的医院和养老院。
《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八》中记载:“八月......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州县并置......九月......京师置居养院,以处鳏寡孤独,仍以户绝财产给养。”
这个举动,又让他获得了大部分民心。

如此一来,朝堂上因消除了党争,能够正常处理国事,未来的官员(太学士子)和民间的百姓,也都成为宋徽宗的支持者,从上到下,形势绝对一片大好。
这就是宋徽宗登基之初,给自己造就的极好的政治氛围,而这些,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办成的。
所以宋徽宗绝对是个聪明的皇帝,能力很强,政治手段高超,在他继位之初的头几年,他的声望在全国是极高的。
如果宋徽宗是如他的父亲、宋神宗那样,只为宋朝强大操心,抛开个人部分私欲的话,以他登基头三年施展的手段来看,他其实是比宋神宗、宋哲宗厉害得多的皇帝。
如果能一如既往,他有可能做到许多前任皇帝们想办却没有办到的事。
可惜啊,宋徽宗这个皇帝,是越到后面越不像皇帝。
他想象中的“丰亨豫大”(形容太平盛世,国家、百姓都富足),在继位之初确实基本办到了,只不过,到了执政的中后期,“丰亨豫大”就变成了他一个人的享受了。
才干及政治手段,在宋朝皇帝中属于上游的宋徽宗当上皇帝,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朝的不幸。
在北宋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高滔滔以“女中尧舜”之名被载入史册,但其执政期间与继任者宋哲宗的矛盾,却成为后世史家争论的焦点。这位历经四朝的太皇太后,以铁腕手段终结...
宋哲宗 2025-10-14 向太后立赵佶为帝:宫廷权力博弈与个人私利的交织1100年正月,北宋政坛因宋哲宗的猝然离世陷入动荡。这位年仅25岁的皇帝未留下子嗣,皇位继承成为朝堂焦点。在宰相章惇力主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时,向太后却以“端王...
宋哲宗 2025-09-23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向太后“向萌萌”昵称考:一场跨越千年的网络文化戏说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这位以端庄贤淑、政治智慧著称的传奇女性,却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拥有了一个与其历史形象极具反差的昵称——“向萌萌”。这一昵称的诞生,既折射出...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6 崔白的人物争议:革新者光环下的多维审视北宋画家崔白以“花鸟革新者”的身份载入史册,其代表作《双喜图》《寒雀图》被视为打破“黄家富贵”垄断的里程碑。然而,这位被宋神宗破格提拔的宫廷画家,在艺术成就之外...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5 向太后: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北宋政坛的短暂掌舵者在北宋历史的长河中,向太后(1046年—1101年)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位不可忽视的女性人物。她不仅是宋神宗赵顼的皇后,更在宋哲宗去世后,一度临朝听...
宋哲宗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2 王安石变法: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从民生视角审视变法之弊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赵顼启用王安石推行新政,史称“熙宁变法”。这场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经济措施,以及保甲法、将...
宋神宗怎么死的 启 2025-08-22 苏轼最美的一首诗:在题西林壁中窥见永恒的智慧之光若以“美”为尺丈量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或许并非以辞藻华美取胜,却以哲思的深邃与意境的澄明,成为千年诗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这首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13 乌台诗案:苏轼的文学劫难与北宋政坛的风暴眼在北宋熙宁变法与元丰更化的激荡浪潮中,一场以文字为导火索的政治风暴席卷文坛——乌台诗案。这场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的文字狱,不仅将苏轼推向生死边缘,...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8-04 宋哲宗孟皇后孟婵:命运多舛的传奇女性在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宋哲宗孟皇后孟婵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她的命运跌宕起伏,历经两度废立,却在国家危难之际两次力挽狂澜,为宋室王朝的延续立下不朽功勋。一、...
宋哲宗 2025-08-04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