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明朝 >  明末时期的两大救国良策分别是谁提出来的?为何会失败?

明末时期的两大救国良策分别是谁提出来的?为何会失败?

时间:2022-04-13 12:42:05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历史资料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这两项政策分别是由卢象升孙传庭提出来 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明末时期朝廷最要命的钱粮问题,这两项政策初始阶段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动了绝大部分人的“蛋糕”。两项政策最终的失败,与崇祯皇帝的急功近利和摇摆不定有关,但同样与朝中大臣们的自私自利密不可分。

“因粮”变“均输”

崇祯年间,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再加上气候原因和各种天灾,真可谓是内外交困。此时的朝廷已经极为窘迫,相对于缺钱来说,更要命的是缺粮,抵御外敌、平定内乱需要粮食,赈济灾民、抚恤百姓同样需要粮食,但朝廷却根本拿不出来。

当时的情况是,朝廷府库极为窘迫,民间百姓饿殍遍野,但那些脑满肠肥的官绅们却多有余粮,他们利用各种税收漏洞逃避纳粮,在天下大乱之际更是哄抬粮价,宁可粮食烂在自家粮库中,也绝不愿意拿出来为国分忧。崇祯六年(1633年),对此深有体会的卢象升便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便是“因粮”政策。

所谓的因粮政策,其实就是对富人进行加征,具体执行办法是:凡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时,便狠推“因粮”政策,一度解决了军队用粮问题,这令崇祯极为兴奋,当即开始全面推广。

原本“因粮”政策虽然对官绅们的利益有所触动,但毕竟官员们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逃避,因此阻力并不大。但在崇祯十年(1637年),这种情况却发生了恶化,急功近利的崇祯为了尽快平定内部叛乱,崇祯下令加征二百八十万两“剿饷”,这令那些官绅们顿感肉疼。

于是乎,在杨嗣昌等大臣的鼓噪之下,崇祯大手一挥,“因粮”变成了“均输”,也就是不分贫富,全部一起加征。如此一来,本就处于生死边缘的百姓们更没了活路,走投无路的他们只能选择跟着造反,这使得农民起义势力顿时大涨。

“清屯充饷”无疾而终

朱元璋创立卫所制,采取军屯的方式,解决了朝廷军队的粮饷支出问题,一度实现了朱元璋所说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卫所军官们大量吞并军屯,使得依靠军屯为生的士兵们失去了生活来源,卫所制开始逐渐走向崩溃。

明朝末期,西北大饥荒全面爆发,边关许多将士在失去生活来源的情况下,纷纷投身起义,而原有的军队由于没有了后勤保障,战斗力可想而知,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他们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去平叛。

崇祯九年(1636年),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在缺粮少兵的窘境下,孙传庭便想出了“清屯充饷”的措施。也就是将军队屯田全部收回来,将屯田所得全部充作粮饷。

孙传庭高举“祖制”大旗,号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在收集了陕西所有土地卷宗之后,开始按照卷册疯狂的收取军屯土地。然而清理军屯无异于捅马蜂窝,侵占军屯的本就是各级官员将领,而他们又往往牵扯着更高的官员。结果,孙传庭不讲任何情面,在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的情况下,用了三年时间,几乎收回了所有的军屯土地,并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

之后,孙传庭靠着清剿来的钱粮,重新招募士兵,又组建出了一支勇猛无比的秦兵。孙传庭凭借着这些重新恢复斗志的秦兵,先擒高迎祥,后败李自成,一度将席卷天下的闯军逼入了绝境。然而很快,孙传庭用铁血手腕换来的弊端就来了,在因平乱战略得罪了崇祯帝之后,被他得罪的满朝文武顿时落井下石,孙传庭因而被关入大牢,“清屯充饷”政策也就这么无疾而终了。

更可悲的是,卢象升和孙传庭两位能臣干将,就因为这两条政策而得罪了众多官绅,最终落得个兵败被杀、战死沙场的下场。

人物: 卢象升 孙传庭 分享 上一篇: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篇: 吴三桂造反都占据南方了 吴三桂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