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宋朝 >  战场上的范仲淹是怎样的?他的军事才能如何?

战场上的范仲淹是怎样的?他的军事才能如何?

时间:2021-09-07 10:25:27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曾在宋夏战争爆发后,前往前线镇守边疆。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原本向宋朝称臣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国家,号大夏,并且在边境调集了十万军队。

承平日久的大宋一片慌乱。朝中大臣有的主张主动出兵讨伐,有的主张坚守边境,莫衷一是,仁宗皇帝也拿不定主意。由于多年没打过仗,士兵未经训练,将帅不懂军事,边地更是混乱不堪,如何能是元昊的对手。

第二年正月,元昊带兵攻打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知州叫范雍,他根本不知如何打仗,一听说夏兵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关闭城门去请救兵。元昊早已料到他有这一招,结果援兵一到就陷入了埋伏圈,死伤大半。幸亏这时天降大雪,元昊怕被风雪困住,才撤兵而去。这样,西北重镇延州没有陷落。

大宋朝廷上下一片惶急, 元昊大兵再来的时候,谁能保卫边疆?幸好有人想起了范仲淹。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仁宗急招被贬在外的范仲淹入朝,恢复了他天章阁待制的职位,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七月,又升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和韩琦一起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范仲淹知延州。

范仲淹这年52岁,屡遭贬谪的他早已两鬓斑白,但报国的忠心依然炽烈。在危难时刻,他挺身而出。

在延州,经历战火的地区,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十室九空。面对着荒凉的塞外边疆,范仲淹心情沉重,写下了那首《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也是最早的豪放风格的词作。这首词在沉雄开阔和苍凉悲壮之中,表现了作者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范仲淹是儒学之士,但在战场上,依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一到延州,就视察了各处地形和守备情况,提出了对付西夏的办法。他认为,宋军人数多,但战斗力差;西夏兵少,但战斗力强。而西夏经济不足,粮食缺乏,许多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宋朝输入。所以宋朝只要固守边防,封锁经济,就可以抵御西夏。

对于他的这种以防守为主的策略,许多人都认为是怯懦的表现,朝野上下,甚至连老朋友韩琦都表示反对。但经过几次进攻后,宋军的屡次大败让仁宗相信了范仲淹所说的话,范仲淹得以推行他的方略。

他修建了新的军事据点,恢复了12处旧寨;他召回了流亡的百姓,开垦了几千顷荒地,恢复了经济;他积极训练士兵,淘汰了大批懦弱无能的将官,另选良将,让每个将领统领三千士兵,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在他的经营之下,原本千疮百孔、一触即溃的西部边防,成了铜墙铁壁,他所带领的队伍,也成了唯一能和西夏抗衡的精锐之师。

西夏军私下互相告诫说:“以后别想打延州的主意了,现在的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

在西北战场上,范仲淹发现了许多人才。年轻气盛的张载酷爱军事武学,希望能在疆场上有所作为,范冲淹却发现他真正的才能不是军事,而是儒学。张载听取了他的建议,发愤读书,终成一代理学大师。他还提拔了许多有勇有谋的将领,比如种世衡和狄青。尤其的狄青,他原本是地位很低的下级士兵,范仲淹赠书劝读,悉心栽培,使狄青很快成长为北宋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将。

长年的用兵,西夏也国力疲惫。庆历三年(1043年),双方开始议和,第二年正式达成和议,西北的局面得以缓和。仁宗把范仲淹调回京城,任命为参知政事,和韩琦、富弼一起主持朝政。

范仲淹戍边四年,敌军闻风丧胆,羌人尊称他为“龙图老子”。直到多年以后,边境百姓依然传唱着这样一句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人物: 宋仁宗 分享 上一篇: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篇: 宋孝宗的唯一一次北伐,为何以失败告终?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