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前没有立储君,清太宗皇太极崩逝后,引发了皇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战此时豪格已经34岁,不仅手握正蓝旗,且取得了正黄、镶黄两旗的支持,就连手握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和手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一定程度倾向于他,但最终豪格却与皇位擦肩而过,最终坐上皇位的是年仅六岁的福临,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豪格与多尔衮相持不下,两人背后各有势力支持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因其生前未立储君,再加上清初制度尚不完善,于是新帝人选只能交由王公贵族共同推选。如此一来,便出现了争夺皇位的现象,而当时争夺的两股主要力量,便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
在众多清朝宗室之中,豪格作为皇太极的皇长子,又拥有着诸多战功,本应顺理成章的成为皇位继承人。然而,由于满清并没有像中原那样“立嫡立长”的皇位传承原则,再加上多尔衮同样功劳卓著,且拥有不少支持力量,因此双方始终僵持不下。
对于豪格来说,他的功劳声望或许不如多尔衮,但皇长子的身份还是为其争取到了不少的支持。在当时,除了豪格直接掌握的正蓝旗外,曾经直属于皇太极的正黄、镶黄两旗也同样是其支持力量。因此,豪格背后的势力,以正蓝旗为主,同时也获得了正黄、镶黄两旗的一定支持。
多尔衮的势力同样不弱,其虽然只掌握着正白旗,但由于镶白旗基本以正白旗马首是瞻,且两旗由于历史渊源问题,基本属于同一条心。此外,正黄、镶黄两旗也有不少大臣与多尔衮较为亲近。因此,多尔衮背后的势力,以正白、镶白两旗为主,同时也获得了正黄、镶黄两旗的少量支持。
从豪格和多尔衮背后的势力来看,似乎豪格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了上风,实际上并非如此。八旗虽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但各旗实力却也是有强有弱,在皇太极病逝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力量加起来,也不过117个牛录,而多尔衮的正白旗、镶白旗加起来却也有98个牛录。原因便在于正黄旗实力虽强,但镶黄、正蓝两旗却相对较弱,而正白、镶白两旗在当时的八旗之中,却是仅次于正黄旗的第二、第三位。
此外,八旗内部其实也并非一条心。以正黄、镶黄两旗为例,虽然这两旗选择了支持豪格,但更多源于正黄、镶黄两旗与多尔衮的正白、镶白两旗之争。原因在于,当年皇太极即位之后,将自己手中的两白旗改为了两黄旗,而将努尔哈赤时期的两黄旗改为了两白旗。
因此,当时两黄旗的贵族担心多尔衮即位后,会重新将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地位更改,因而他们支持豪格,更多只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之子,而并非坚决的支持豪格本人。但同时,有部分两黄旗贵族也担心豪格即位之后,会以正蓝旗取代正黄旗(毕竟正蓝旗的主要力量也是出自两黄旗),因而对豪格也并非全力支持。
此外,掌握着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皇太极大哥)和掌握着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毕竟两人掌握的力量加起来也有96个牛录。这两人虽然基本保持中立,但出于效忠皇太极的考虑,两人也相对更为倾向立皇太极之子为帝,因而在豪格与多尔衮之间,更为倾向豪格一些。
豪格表面实力极为强大,但却惨遭釜底抽薪
当时,由于豪格和多尔衮实力不相上下,因而始终僵持不下,针锋相对的两人便相继往盛京调兵,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迟早要拼个你死我活,这对当时根基尚不稳固、国力尚不强盛的清朝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为了避免内战,手握两红旗的代善只好出来调停,后经大家的共同商议,决定在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在盛京的崇政殿召开会议,商议出皇位的最终人选。
关于这场会议,由于《沈馆录》和《清史稿》的记载多有出入,个人感觉这场会议应该召开了两次,大致经过如下。
八月十四日,崇政殿会议开始后,代善首先推举豪格,但豪格却以“福小德薄,非所堪当”为由辞让,并直接离席而去,代善眼见如此情形,也只得离席而去。结果第一天的会议就此不欢而散。
会后,多尔衮私下找到索尼,希望争取对方的支持,但索尼却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当天晚上,图赖又找到索尼,双方最终约定,必须立皇子。
第二天再次开会,多铎、阿济格又推荐多尔衮,结果索尼、鳌拜、图赖等两黄旗重臣将领直接“佩剑而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于地下而已”,直接采取了武力威胁,导致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答应。于是多铎又说,如果多尔衮不想当,那就自己当,结果大家又是一通吵,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
虽然这两次会议双方还是没能达成共识,但很快大家都意识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两黄旗只是在强调“立皇子”,至于新帝是不是豪格,他们似乎并不在乎。
于是,济尔哈朗便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另说是由多尔衮提出),可以让同样是皇子,但却并非豪格的皇九子福临来继承大统。那么,皇太极子嗣众多,为何非要选择皇九子福临呢?其实这也是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首先是利益分配。既然大家都僵持不下,那么迎立一个相对较为年幼,根本无法亲政的皇子,而掌握实权的仍然是各旗旗主,这自然也就符合各方利益了。至少,在确保是皇太极之子继承皇位后,两黄旗和代善、济尔哈朗是能够接受这个结果的。
其次是血统问题。当时,豪格虽然是皇太极的长子,但由于其并非后宫五妃所出,因而后宫并不支持他。而如果立福临为帝,却是能够获得后宫支持的,毕竟福临的生母孝庄文皇后,乃是皇太极正宫皇后哲哲的侄女。而哲哲作为皇太极的正宫,是一定程度能够影响到两黄旗态度的。
最后是满蒙关系。清初时期,在“满蒙一家亲”的大背景下,清朝极为重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而福临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和皇太极的正妃哲哲全都出自蒙古科尔沁部,福临继承皇位,无疑也能获得蒙古贵族的支持。
有了这三层原因的加持,在不考虑长子豪格的情况下,福临无疑是极佳的皇位继承人。而多尔衮在无法取得两白旗以外其余六旗绝对支持的情况下,也只能在提出由自己摄政的条件后选择妥协。
对于豪格来说,这个结果却堪称釜底抽薪。索尼、鳌拜等两黄旗重臣将领,在确保皇位由皇太极之子继承的前提下,自然也不会再反对。而失去了两黄旗支持,又争取两红旗和镶蓝旗支持无望的豪格,也只能被迫接受这个结果。
于是,在豪格和多尔衮相持不下的情况下,皇位最终却意外落到了年仅六岁的福临身上,并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在清朝初期,有一段广为流传却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这一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成为后世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孝庄太后与...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什么关系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4-11-08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生平简介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卓越的品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就是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作为皇太极的皇后,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见证了...
皇太极的皇后 孝端文皇后的女儿 2024-10-30 为什么最后继承皇位的是皇太极而不是多尔衮?在后金的历史上,努尔哈赤去世后,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皇太极脱颖而出,继承了皇位。而这一结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 一...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4-10-24 皇位传承的抉择:皇太极为何不传位豪格?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皇位传承问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焦点。其中,皇太极在世时并未将皇位传给长子豪格,而是选择了其他继承人,这一决定引发了后世无数的猜测与讨论。本文将...
皇太极的皇后 豪格 2024-10-12 权力的抉择:多尔衮为何不篡位?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多尔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面对皇位的诱惑,他始终坚守臣节,未曾迈出篡位的一步。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4-10-12 皇太极与海兰珠:一段跨越生死的深情厚谊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太极与海兰珠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界限,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那么,皇太极究竟为何对海兰珠念念...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4-10-12 皇太极与海兰珠:一段跨越时空的深情厚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被传颂千古。而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与他心爱的女人海兰珠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皇太极究竟有多爱海兰...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4-10-05 皇太极最爱的三个女人在清朝历史上,清太宗皇太极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个人生活也备受关注。尤其是他的三位重要女性——孝端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和...
皇太极的皇后 海兰珠为什么这么得宠 2024-10-01 莽古尔泰:皇太极的劲敌与多尔衮继位之路的意外破坏者在清朝初期的皇位争夺中,莽古尔泰以其显赫的身份和影响力,被视为皇太极的最强劲敌。然而,命运的转折在于莽古尔泰死后,其影响力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无意中破坏了多尔衮...
皇太极的皇后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4-08-27 多尔衮的铁帽子王之位的传承多尔衮是清朝开国功臣,被誉为“铁帽子王”,这一称号意味着他的后代可以世袭其爵位。但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尊贵的爵位究竟如何传承,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将依据历...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4-08-1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