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唐朝 >  李治临终前,为什么坚持将李勣流放?

李治临终前,为什么坚持将李勣流放?

时间:2022-10-28 10:30:52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为什么李治在临终之前,坚持要把徐茂公流放外地呢?这其实是出于李世民的帝王心术,想要自己先将徐茂公贬黜,然后等到李治上位之后,再将徐茂公找回来,对徐茂公施以恩德。这样的话,徐茂公便能够对李治感恩戴德,好好辅佐李治。

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想给李治留下一个得力助手,让李治去送出一个人情,以此让徐茂公彻底归心,以后老老实实辅佐李治。

回顾徐茂公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让李世民如此对待。

徐茂公,本名徐世绩,字懋功。因为他的字,所以后世演义小说当中,多称其为徐茂公。

不过,正史当中的徐茂公,和演义小说当中的有所不同。演义小说当中,徐茂公是一个典型的谋士型人才,而且是个老道。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徐茂公其实是武将。

徐茂公家里本来很有钱,是所在地区数一数二的富豪。然而到了隋朝末年,因为国家逐渐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徐世绩家里也因此衰败。最后不得已,徐世绩和他爹在当地拉起了一支队伍,投靠了瓦岗军领袖翟让。

徐世绩刚加入瓦岗军的时候,瓦岗军还比较弱小。徐世绩本人那时候也很小,只有十八岁而已。当时的瓦岗军,是由安阳人翟让拉起的一支农民军,总人数只有千余人。在徐世绩加入瓦岗军的同时,演义小说当中大名鼎鼎的单雄信,也加入了瓦岗军。

他们两个人的加入,对于瓦岗军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徐世绩,虽然年龄不大,但却足智多谋。在他的辅佐下,翟让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迅速发展,很快就发展到万余人的规模,成了河南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

在这之后,瓦岗军多次打败隋朝的官军,声势越来越大。就是在这个时候,隋朝的大贵族李密,因为之前犯了罪,也加入到了瓦岗军当中。在演义小说当中,李密往往并不是什么正面角色,而是一个奸诈小人。但实际上,正史当中的李密,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飞速发展,成长为隋末最强农民军之一。而徐世绩,也成了瓦岗军最高层的将领之一。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瓦岗军逐渐壮大,李密不甘心继续屈居于翟让之下,所以在一场宴会上刺杀了翟让,自己做了瓦岗军的领袖。徐世绩也参加了这场宴会,还被李密的心腹砍了一刀,多亏李密惜才,让手下及时停手,才没有就此丢掉性命。此后,徐世绩倒也看得清时势,没有反抗李密,而是就此归顺了李密,奉李密为主。

再之后,李密率领瓦岗军,横扫大江南北,一度成为天下最强的割据势力。可惜瓦岗军的地盘,地理位置不是很好,处于四战之地。所以最终,瓦岗军击败了宇文化及之后,被王世充偷袭,一战击溃。瓦岗军战败之后,李密直接投降了雄踞关中的李渊,而徐世绩则是返回了瓦岗军的地盘,统领残余的瓦岗军。因为李密已经投降了李渊,所以徐世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李渊的人。

因为此时李密的地盘和残余军队,都掌握在徐世绩手上。所以徐世绩的归降,对于李渊来说,意义重大。为了赏赐徐世绩,李渊除了给他加官进爵之外,还给他赐姓为李,给他改名为李世绩。

在现代社会当中,跟别人姓听上去似乎有点像是在骂人。但在古代,被皇帝赐姓,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山东的窦建德打了过来。瓦岗军之前本就被王世充重创,此时战力严重不足。面对窦建德的进攻,瓦岗军根本招架不住。最终,李世绩的父亲李盖被窦建德所擒,同时被擒的还有大名鼎鼎的魏征,李家宗室王爷李神通等人。因为父亲被活捉,李世绩自然也就只能投降了。

虽然投降了窦建德,但李世绩的心却还在唐朝那边。所以接下来,李世绩便想通过战功,先取得窦建德的信任,然后再带着老爹一块逃回李唐,甚至于李世绩还曾想过要趁机刺杀窦建德。奈何窦建德比较警觉,一直没给李世绩机会。所以最终,李世绩只能率领数十名亲卫,独自逃归李唐。

有趣的是,李世绩叛逃之后,窦建德非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倒认为他心向故主,是一条好汉,并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杀掉李世绩的父亲。从这一点来说,窦建德被后人称作枭雄,确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就这样,李世绩终于正式加入李唐,成了李家麾下最能打的一员战将。

此后的几年里,李世绩一直跟随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打败了刘武周、王世充等枭雄。更为奇妙的是,后来在虎牢关大战期间,当李世民和窦建德拼命的时候,李世绩还曾立下了很大的战功,最后帮助李世民生擒了窦建德。不知道窦建德被生擒的时候,会不会后悔当初放了李世绩。

再之后,李世绩又先后参与了平刘黑闼、徐元朗、辅公祏的战事,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唐朝开国的几场关键大战,除了灭薛举、平萧铣这两场仗,剩下的所有关键战争,李世绩都无一缺席,并且都立下了大功。等到唐朝彻底统一天下之后,李世绩已经成了能够独挡一面的高阶将领,深受李渊的信任,被李渊调到了北方,抵御突厥。

再之后,又过了两年,玄武门事变爆发。

演义小说当中,徐茂公也参加了玄武门事变,并且在其中立下了大功。但实际上,李世绩虽然确实是李世民的人,但当时正远在北方统领军队抵御突厥,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封李世绩为并州都督,继续坐镇北方。

不过,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名字里同样带一个‘世’字的李世绩,为了避讳,自然就得拿掉那个世字。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绩改名叫做李绩。

这一年,李绩才仅仅只有33岁。

此后的整个贞观年间,李绩一直在北方边境坚守。加上之前李渊在位时的两年,李绩坐镇并州整整十六年。唐朝的并州,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区,当时这个地方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前线,最为要紧。后来唐朝北上进攻突厥,李绩率军北上,一战俘虏了五万多人。打薛延陀,李绩亲自率军深入草原,最后不但一战击溃了薛延陀主力,而且又俘虏了五万多人。征讨高句丽,李绩率军一路攻入辽东,大败高句丽。

贞观二十二年,李绩终于被调回京城,担任太常卿一职。之前李绩虽然也早已被调回京城任职,但每次李绩刚刚接到调令之后,唐朝边境就会爆发战争,然后紧接着就得派李绩去灭火。所以直到贞观二十二年,李绩才终于正式返回京城任职。

但是,此时的京城,同样并不太平。

京城这边,李世民已经年老体弱,命不久矣。而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李世民却并没有完全准备妥当。

身为一代雄主,李世民在养孩子这件事上,其实算是挺失败的。早年李世民曾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做太子也是尽心竭力,颇受朝野上下赞誉。但可惜后来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去世以后,李世民根本不会和太子沟通,所以导致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逼得李承乾不得不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李世民本人是造反的行家,所以李承乾自然不可能成功。还没等他真正发动政变,就被发现了。然而李承乾的这场政变,对于李世民而言,却是一场重大的打击。对于唐朝来说,更是一场巨大的震动。

因为太子造反,李世民不得不改立其他儿子做太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需要从自己的嫡子当中,选择一个做下一任太子。但问题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之前和李承乾有竞争太子位的先例。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以后李承乾就必死无疑。出于爱子心切的心思,李世民最后选中的自己的嫡三子李治,作为太子。

李治其实也很不错,不管是才能还是品性,都算是上佳。唯一的缺点是,李治年纪太小,而且缺少历练,难以压制贞观年间留下的一帮老臣。所以李世民在临终之前,便不得不为李治的未来着想,留下一些后手。

一方面,李世民留下了自己最信任的长孙无忌,辅佐李治。长孙无忌是贞观年间的第一重臣,也是治国大才。而且最关键的是,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是李治生母长孙氏的大哥。由长孙无忌来辅政,李世民最是放心。但另一方面,李世民也需要留下一些手段,来制衡长孙无忌,以免长孙无忌过于势大,继而威胁到李治的皇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将目光放到了李绩的身上。

身为唐朝的开国大将,不管是声望还是资历,李绩都足够入主中枢。凭借李绩在军中的威望,将来入主中枢之后,足以和长孙无忌抗衡。而除了李绩之外,贞观年间有名的那些大臣,很多当时都已经死了。比如魏征、房玄龄、秦琼这些耳熟能详的角色,当时都已经化为黄土。还活着的开国功臣当中,也就只有李绩有这个资格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才先选择将李绩外放贬黜。等到李治上位之后,再将李绩调回中枢,以此来对李绩施恩,让李绩尽力辅佐李治这位大唐新主。

人物: 李治 李世民 分享 上一篇: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篇: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