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唐朝选官新视角:相貌亦成衡量标准

唐朝选官新视角:相貌亦成衡量标准

时间:2024-11-20 16:26:38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历经多次变革,从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到秦朝的军功爵制,再到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统治者对人才选拔标准的调整。到了唐朝,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然而,在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机制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选拔标准——相貌。

一、科举制度:才学为主,公平选拔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其中常科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考生需经过层层选拔,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关卡,才能最终获得官职。这一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壁垒,使得有才学的平民子弟也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和进步。

二、吏部选官:“身言书判”,相貌为先

然而,即便通过了科举考试,考生也并不能直接获得官职。他们还需经过吏部的进一步选拔,这一环节被称为“释褐试”。吏部选官的主要标准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其中“身”即指相貌。唐朝统治者认为,官员代表着朝廷的威仪,因此对官员的身材相貌要求颇为严格。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者更容易获得青睐,而相貌不佳者则可能因此失去晋升机会。

三、相貌标准:历史背景下的合理考量

将相貌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唐朝并非个例。在更早的时代,如汉朝,也有“相人术”的存在,通过观察人的相貌来预测其命运和性格。在唐朝,这一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统治者希望通过选拔相貌端庄的官员,来提升朝廷的形象和威仪。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形象和气质的重视。

四、科举与相貌:才学与外貌的双重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貌在唐朝选官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但它并非唯一标准。科举考试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才学依然是衡量官员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既具备才学又相貌出众者,才能在唐朝官场中脱颖而出。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时迁扮演者概览及吴京版时迁特点解析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