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顺治辅政大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顺治皇帝在临死的时候,顺治为什么不皇室辅政?顺治选择外姓大臣的原因是什么?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代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去世,年仅24岁。在临终前顺治口述遗诏,命第三子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即后来的康熙皇帝。并召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入内接受遗诏顾命,顺治遗命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那么顺治当时为何不让血缘关系更加亲近的皇室宗亲来辅佐年幼的康熙,而是安排了外姓大臣呢?
多尔衮以及清初时期皇室剑拔弩张的氛围给顺治留下的阴影太深了
顺治之所以在临终时没安排一个皇室宗亲来辅佐年幼的康熙,这主要还是在于清初时期皇室之中剑拔弩张的氛围以及顺治幼年在叔叔摄政王多尔衮的阴影之下成长有关系。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皇室贵族权力十分大,当时努尔哈赤就是采用王公贵族联合商议军国大事制度,而努尔哈赤的子侄分领八旗旗主的位置,因此才会出现四贝勒轮流执政,十固山贝勒均有参与决策军国大事的权力,这时期的皇室成员权力非常大,也造成了不少皇室成员十分有野心,比如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十二子阿济格、侄子阿敏都很有野心。
这也导致清太祖皇太极继位之后颇费一番周折才压制住了这些兄弟们,皇太极先是拉拢四大贝勒之首的大贝勒代善及其儿子们,在代善的支持下皇太极才打破了四大贝勒平起平坐的局面,改为独尊皇太极。
之后皇太极重点打压比较有野心四大贝勒之一掌管镶蓝旗的堂兄阿敏,紧接着又是打压四大贝勒之一掌管正蓝旗的哥哥莽古尔泰,后来连代善都受到皇太极的打压,可见在努尔哈赤死后,清代皇族内部有多么剑拔弩张。
后来皇太极猝死根本没有确立继承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都出来争位,最初豪格和多尔衮势均力敌,双方僵持不下,而另外两外有资格决策的王公贵族就是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和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代善和济尔哈朗都比较偏于拥护皇太极后人继位,但没有明确表明由豪格继位,因此最终多尔衮在权衡利害关系之下,改为拥立皇太极的幼子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
拥立顺治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联合摄政,但是不久济尔哈朗就被多尔衮排挤,被罢免了摄政权力,改由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与多尔衮共同辅政,从此清代的大权基本就掌控在了多尔衮手中。
因此顺治继位后一直由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在世时,顺治几乎就算是多尔衮的傀儡,顺治连与生母孝庄太后见一面都要得到多尔衮的批准,还得按时按点受到限制,因此顺治在幼年心目中十分痛恨多尔衮摄政专权,也可以说顺治是在多尔衮的阴影下成长起来。
一直到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去世和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才正式亲政。即便在亲政之后顺治都先被迫追谥多尔衮为清成宗义皇帝,给其上了帝号。但是很快当初依附多尔衮的苏克萨哈站出来举报多尔衮生前罪行,顺治趁机对多尔衮的党羽进行了政治清算,多尔衮被开棺戮尸,并追夺谥号,还废除了生前睿亲王爵位。
多尔衮摄政专权可以说给了顺治极大的阴影,也因此顺治在入关之后,天下基本已经被平定了,安稳下来,开始着手打击削弱皇室贵族的权力。
最先开刀的就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在多铎和多尔衮先后去世后,阿济格妄图取代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叔,继续架空顺治,不过他的计划失败,自己也被顺治圈禁,最终被赐死。
在顺治对皇室贵族的打击之下,八旗旗主的权力也得到了大幅削减。所以多尔衮三兄弟给顺治造成的阴影,也使得顺治对皇室贵族的不信任,再加之整体清初时期皇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势氛围都十分剑拔弩张,因此这也使得顺治在临终前不敢让皇室宗亲辅政年幼的康熙。
四辅政大臣的选择其实是顺治和孝庄太后共同商议的结果
再看顺治安排的四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人出身分别是正黄旗索尼,正白旗苏克萨哈,镶黄旗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均出身上三旗。
其实在顺治之前清代八旗是没有上下之分,在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之后始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所谓上三旗就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在顺治之前皇帝一直只统领两黄旗,由于顺治十分憎恨多尔衮,因此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将其所统属的正白旗收归皇权之下,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一系被撤除,由皇帝亲自统领。也就是说上三旗的旗主只有皇帝一个人。
顺治如此选择辅政大臣原因也是很简单,虽然他对皇室贵族所担任的下五旗旗主权力进行了削弱,但是他始终还是担心旗主会对辅政大臣在政治上进行影响,毕竟清代的八旗制度使得旗主地位非常尊崇。
同时打压下五旗,抬高上三旗也是顺治强化中央集权的体现,顺治在亲政之后一直就致力于削减打压皇室贵族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所以顺治选择了上三旗出身的索尼等四人为辅政大臣其实也是合乎当时局势之中的事情。
再往下接着说四人的资历,索尼很早就跟随父亲和叔叔投奔努尔哈赤,他的父亲硕色和叔叔希福都是满洲女真族中精通满文、蒙文、汉文的学者,知识很渊博,叔叔希福更是皇太极时期的大学士,可以说索尼父亲和叔叔加他本人都算是清代的开国功臣。
苏克萨哈一直是正白旗贵族,在多尔衮摄政期间,他是依附于多尔衮,而在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眼见风头不对,于是苏克萨哈赶紧见风使舵,主动站出来检举揭发多尔衮生前的一些罪行,因此苏克萨哈获得了顺治的喜爱和器重,得以入内廷成为重臣。
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他是开国功臣额亦都之子,他的母亲穆库什是努尔哈赤第四女,遏必隆后来继承了父亲额亦都的爵位,因此成为重臣。
鳌拜也是自幼就随父亲卫齐和伯父费英东投靠努尔哈赤,他的伯父费英东更是和遏必隆的父亲额亦都并称为清代开国五大臣。鳌拜作战英勇,在战场上更是救过皇太极的命,加之敢于与多尔衮抗争,因此深得顺治喜爱和器重。
而且索尼、遏必隆和鳌拜对顺治继位还立有大功,当初多尔衮与豪格争权时,势均力敌,在代善和济尔哈朗装糊涂和稀泥时,是索尼和鳌拜与多尔衮据理力争,扬言如果不是皇太极后人继位,他们宁远一死九泉之下追随皇太极。
当索尼和鳌拜与多尔衮争论时,遏必隆为防止多尔衮恼羞成怒统领镶黄旗大军驻扎宫廷内外,最终多尔衮在权衡之下,只得放弃了自己登基的想法,改为拥立皇太极幼子顺治继位,可以说三人对顺治继位有拥立之功。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索尼和鳌拜都受到了多尔衮的打击报复,鳌拜更是险些被多尔衮所杀害,因此顺治在肃清多尔衮的势力之后,对他们是极为信任和倚重。
当然,顺治能选择索尼等四人为辅政大臣,背后也是得到了其母孝庄太后的支持,甚至可以说选择四人做辅政大臣也是孝庄太后的想法。
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在临终前召翰林院掌院院士王熙和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内口述遗诏,在遗诏写成后麻勒吉第一时间将遗诏上呈孝庄太后过目,再得到孝庄的许可之后,才按照遗诏执行并对外公布。
又根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顺治驾崩之后,众朝臣曾经力请孝庄太后垂帘听政,但是被孝庄太后所拒绝,虽然孝庄太后拒绝了垂帘听政,可是在索尼等四人辅政期间裁决政务做出决定时都需要先奏请孝庄太后。这也说明了安排四辅政大臣也是得到孝庄太后的认可和支持。
这也是顺治和孝庄太后所希望构成的局面,在康熙继位时,四辅政大臣在顺治灵位前发毒誓“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这就是顺治和孝庄太后所希望的局势,那就是辅政大臣不受皇室诸王的影响。
四辅政大臣能在顺治死后在中央形成一个以孝庄太后为主,以四辅政大臣为辅的统治核心,有孝庄太后在后面镇场面,这也是顺治能在临死时放心的将年幼的康熙交给外姓四辅政大臣的原因。
但是后来鳌拜一人独大,专权擅政,这也是出乎顺治和孝庄太后意料之外的事。四辅政大臣在康熙继位之初还能做到以孝庄太后为主,秉公处理政务。可是随着索尼年纪老迈精力不足,排名仅在索尼之后的苏克萨哈和排名最末的鳌拜就产生了矛盾。
苏克萨哈由于原来依附多尔衮,加之他是靠检举揭发多尔衮才获得晋升,因此索尼和遏必隆也瞧不起苏克萨哈,资历浅,威望不足,还是二五仔,这些都是让苏克萨哈即便在辅政大臣中地位仅次于索尼,也处处遭受排挤,尤其是索尼老迈之后,鳌拜和苏克萨哈的矛盾更加凸显。
四辅政大臣中遏必隆虽然地位显赫,实际上他能力平庸,一直都是跟在索尼和鳌拜深厚唯唯诺诺,索尼老迈,鳌拜权势越来越大之后,遏必隆也只能跟着鳌拜随声附和。所以苏克萨哈就成为了鳌拜唯一需要扳倒的人。
索尼去世后,鳌拜就开始想方设法扳倒苏克萨哈,不过索尼虽然生前没有压制住鳌拜的权势,但是他在临死前上书康熙,请康熙亲政,建议四辅政大臣还政少年君王,这让康熙有了名正言顺亲政的机会。
但是鳌拜不想还政,在索尼去世后,他还甚至想成为首辅,可他错误地认为苏克萨哈是阻碍他专权的人,所以鳌拜在索尼死后立刻除掉了苏克萨哈,少年康熙当时都了解苏克萨哈虽然有些过错,但罪不至死,康熙坚决不同意处决苏克萨哈,最终鳌拜还是矫诏处死了苏克萨哈。
鳌拜不了解的是当苏克萨哈被他处死之后,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鳌拜专权到连同为辅政大臣且班次还在他之上的苏克萨哈都敢矫诏处死,那他岂不是严重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这样的人康熙怎么能留他,即便康熙不敢动他,孝庄太后也不会放过他。
所以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在索尼第三子索额图的帮助下,顺利剪除了鳌拜,顺手连遏必隆也弄了下去,至此康熙彻底亲政。
虽然康熙最终有惊无险的剪除了鳌拜,但是这绝对并非顺治和孝庄太后的初衷,毕竟他俩谁也预料不到当初忠心耿耿的鳌拜会专权擅政。
写在最后
总得来说用外姓大臣做辅政大臣辅佐幼主要比用皇室宗亲更利于幼主的皇位稳定,毕竟皇室宗亲和外姓大臣两者的政治地位区别太大了,如果用皇叔摄政的话,权势过大会容易揽政专权,即便想除掉他也不像外姓大臣这么好对付。
而且皇叔摄政的话,是以皇帝名义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辅政大臣却是共同商议,并且还受到孝庄太后的监督制约,再加上顺治受到幼年时期多尔衮摄政的阴影,所以他和母亲孝庄太后才决定由四辅政大臣辅佐幼年康熙。
不过鳌拜最后能专权擅政却是顺治和孝庄太后都始料未及的事情,也因此自康熙之后清代历代皇帝再给继任者留顾命大臣或辅政大臣时,都会考虑得更加慎重,搭配上皇室贵族和外姓大臣共同组合,这样互相制衡。
但是貌似什么组合在后来也都没啥大用,因为只要是顾命大臣或者辅政大臣都会让继任皇帝感到威胁,即便没有实质性威胁,继任皇帝心里也不舒服,也会对其进行打压。
就像雍正临终时给乾隆留下的果亲王胤礼、庄亲王胤禄和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四大顾命大臣组合,四人中除了胤礼英年早逝之外,其余三人后来都被乾隆打压的很惨。
所以顾命大臣或者辅政大臣不是那么好干的,干得好那是皇帝的功劳,干不好不但落得骂名,还很可能失去一切。
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曲折与挑战。在多尔衮的阴影下被架空数年之后,福临终于亲政,并在掌权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
顺治为什么出家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3-07 费扬古:功勋卓著的将领之终章费扬古,满洲正白旗人,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正直的品质,在平定三藩之乱和征讨噶尔丹的战役中立下...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2-25 和硕柔嘉公主:清朝的政治牺牲品与短暂人生和硕柔嘉公主,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名字,却是清朝初期一位命运多舛的公主。她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曾孙女,饶余敏郡王阿巴泰之孙女...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2-25 马齐:清朝重臣的传奇一生在中国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马齐以其卓越的才能、坚定的立场和显赫的功绩,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一、出身名门,仕途起步马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顺治九年...
顺治为什么出家 马齐 2025-01-04 顺治皇帝出家之谜:历史真相的深度剖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浩瀚长河中,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传奇一生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关于他晚年是否出家的谜团,却如同一片迷雾,笼罩在历史的天空下,让人难...
顺治为什么出家 福临 2024-11-29 董小宛与董鄂妃:名妓与皇妃的误传及董小宛的厨艺传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董小宛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不仅以美貌和才艺著称,还因一段与顺治帝的误传而更加引人关注。同时,董小宛还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这一身...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4-11-26 顺治驾崩背后的悲情抉择:董鄂妃堂妹为何殉葬?在中国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堪称一段凄美的传奇。然而,这段爱情并未以圆满收场,反而随着顺治帝的驾崩和董鄂妃的早逝,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顺治为什么出家 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 2024-11-22 清东陵皇陵之谜:四座被盗,为何独剩顺治孝陵安然无恙?清东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庞大、建筑精美的帝王陵墓群之一,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始建,历时247年,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分别为顺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
顺治为什么出家 康熙的儿子们 2024-11-20 天翻地覆1644年:中国同时出现的三位皇帝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中华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大顺政权的李自成,以及清朝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
顺治为什么出家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2024-11-17 孝庄太后为何死后37年难以下葬?最后如何下葬?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清朝初期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为清朝的守成兼创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
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什么关系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4-11-07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