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等于零”这句话,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的。吴冠中对于“笔墨”的理解很清晰,但他自认为这个观点可能有些陈旧。在吴冠中眼里,笔墨是不能脱离画面的,一旦脱离了画面,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绝不是程式化的东西。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笔墨等于零”,其实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寓意不仅仅是用在作画方面。下面可以来看看我们能够从哪些角度探索这句话的含义,帮你找到精髓之处。
在笔者的印象里,我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学习过一篇吴冠中先生所写的文章,大概是介绍有关桥的知识,文章主题明确,语言精练又不失风趣与文学性。当时笔者便想,这位先生虽然是位画家,但文章也写得极好,应当是一位明事理、睿智又和蔼的人。
吴冠中先生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家中并不富裕,反而十分拮据。他早年偏爱文学,但迫于生计,并未专攻文学类专业,反而选择了后日可以养家糊口的电机科。这之后不久,他又转学艺术,投身进作画的道路。吴先生师承多位大家,林风眠、常书鸿、关良等著名画家都是他的老师。
吴先生不仅学习西方油画、水彩画,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颇有研究。吴先生通过恩师的教导与点拨,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与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他将传统的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理念等相融合,造就了自身别具一格的作品,成为一代大家。
那么,在绘画方面颇有成就的吴先生为何会有“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呢?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笔墨,便是绘画所用的点、线条、颜色等,线条有苍劲的,有细瘦的,颜色更是多变,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数不胜数。而“零”又作何解呢?它代表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笔墨等于零”是吴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提出的一种说法,最早是出自他写的一篇文章,后来他又以此为话题,作了一本书。
吴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单独的一个圆,哪怕它画得再好,再富有技巧,它就是个圆,没有什么深意。单独的一块颜色,哪怕它的颜色再瑰丽,再夺人眼球,它也只不过是一种颜色。没有人可以透过一个圆或者一种色彩明白这个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他更强调的是画面。
他说,“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这让笔者想起哲学上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中的一个点,即只有有序、合理排列的部分才能达到整体的效果,杂乱、无序排列的部分是比不过整体的。放到这里,就是所有的笔墨,不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是为了组成整体的那个画面,都是为了表达画者心中的主题与思想而存在的。
简而言之,笔墨只是作画的工具,是技巧,是辅助的部分,并非根本,一幅画最重要的还是它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背后的主题。
在笔者看来,“笔墨等于零”的说法很有几分道理,就如同写作和弹奏音乐一样。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它能够获得读者青睐,能够深入读者内心,靠的从来不是什么写作技巧,也不是或华丽或朴实的语言,而是它所刻画的意象,是它所反映的主题,是它藏于字里行间的精神与启迪。一首曲子,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听众沉浸其中,凭借的也绝不仅是拉曲子的人华丽的技法,而是歌曲背后的情感。
这些才是文章,才是歌曲的灵魂,才是它们生命的来源。作画也是如此。
而吴先生提出这个说法其实也是基于当时中国画界的人们大多都以笔墨来评判一幅画的好与坏,只注重外在与表面,忽视了一幅画真正的价值所在。吴先生的观点其实是在为中国画的前途开辟道路,是勇于批判陈旧,富有创新精神的举动。
当然也有人指出绘画不能不看笔墨,笔墨有它的价值。这个说法自然没错,笔墨当然有它自己的价值,没有笔墨,没有外在的工具,想要作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吴先生为何要这么绝对地说“笔墨等于零”,完全封杀了笔墨的价值呢?
笔者认为,这类似于当年中国搞新文化运动,故意把中国传统文化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连孔子比较正确的言论都拿出来批判一样。当时的国人深受中国封建文化影响,如果不加大力度批判,人们又如何会重视,如何会去思考呢?在这里也是一样,如果不说得“狠一点”,其他人也是不会太当回事的。这就是特殊情况下,“矫枉必须过正”。
由此可见,吴先生实在是用心良苦啊。
战国末期,韩国作为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始终在强秦的阴影下挣扎求存。韩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在位)作为韩国末代君王中的关键人物,其统治时期的“郑国渠”“长...
郑国 2025-09-15 王世充麾下确有王仁则:历史与传说的交织考据隋末唐初的权力棋局中,王世充作为割据洛阳的郑国皇帝,其政权架构与军事部署一直是史家研究的焦点。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王仁则作为王世充侄子的身份,既存在于正史记载,又...
郑国 2025-09-08 羊斟:一碗羊羹背后的历史悲歌公元前607年的春天,郑国在楚国授意下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统帅华元率军迎战,却在战前犒劳将士时犯下一个致命疏漏——他的车夫羊斟未分得一碗羊肉羹。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
郑国 2025-08-22 邓析:春秋末期的思想革新者与法治先驱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剧烈变革、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邓析以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和大胆的革新行动,成为郑国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既是法家思想的先驱,又是名...
郑国 2025-08-13 列子的思想主张:虚静无为中的生命觉醒战国时期,郑国隐士列御寇以“御风而行”的传说闻名于世,这位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在《列子》八卷中构建了以“贵虚”为核心、融合宇宙论与生命哲学的独特体系。其思...
郑国 启 2025-08-05 夏目漱石相当于中国的谁:跨越国界的文学镜像在东亚文学的星空中,夏目漱石与鲁迅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日本和中国为坐标,以文学为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若以“国民作家”为标尺,夏...
鲁迅 2025-08-04 郑庄公为何名“寤生”:一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谜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三位国君郑庄公降生。这位在《左传》中被记载为“寤生”的君主,其名字背后隐藏着先秦时期对生育风险的认知、母子关系的纠葛,以及史官对历史事件的...
郑国 2025-07-24 烛之武名字的由来:从地名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舞台上,烛之武以三寸不舌化解郑国危局的故事被载入史册。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其名字本身便蕴含着先秦时期独特的命名文化与身份标识逻辑。从“烛地”到“...
郑国 2025-07-22 张载哲学:唯物与唯心的千年辨析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体系,因“太虚即气”“一物两体”等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引发了长达千年的唯物与唯心之争。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学术史的定位,更折射出中国哲学对...
太虚 2025-07-15 王世充的武功之谜: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隋末唐初的乱世中,王世充以“郑国皇帝”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手段备受争议。然而,关于他是否精通武功、修炼何种绝技,史书记载极为有限,更多线索却...
郑国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