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唐朝 >  马嵬之变中,李亨完全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马嵬之变中,李亨完全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时间:2022-08-04 14:08:08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或“马嵬之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旧唐书》记载,在安禄山起兵造反初期,李隆基就曾经准备让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并“监抚军国事”。但当时“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表面上是杨国忠、杨玉环阻止了李隆基,实际上是李隆基根本就不想放权。

杨国忠和李亨矛盾很深,几年前的天宝五载(746年)李林甫发动了一场对李亨的凌厉攻势,杨国忠当时是李林甫一党,在外围摇旗呐喊。李亨险而又险的逃过一劫,但多年经营的势力被扫荡一空,连自己的太子妃都被迫放弃了。

本来旧恨就无法化解,又添了这次阻止自己监国为帅的新仇,一旦李亨跟随李隆基、杨国忠到了蜀中,蜀中可是杨国忠成长和战斗过的大本营,李亨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李亨对于改变当时的局面有十分的迫切性。

李隆基秘密外逃,使李亨有了改变局面的大好机会。

当时李隆基逃离长安带的人并不多,除了自己的儿子、孙子、公主之外,大臣就是宰相杨国忠、韦见素等少数几人,护卫队伍领头的是跟随李隆基几十年的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头一天,李隆基还下诏说要亲征,但这天凌晨就偷偷的逃离了长安。

也就是说,李隆基出逃的决定是保密的,出行的众人最多提前一天得知此事。也许李亨之前做过一些预案,但都是以长安为背景的,这次出逃打乱了他的计划,一切都是靠随机应变。而这次李隆基瞒着天下人出逃,反而给了李亨更好的机会,只要说服护卫首领陈玄礼,杨国忠就死定了,这是当时李亨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陈玄礼对杨国忠也是非常反感,在长安就想杀杨国忠,一直没找到机会,这次机会来了。陈玄礼对李隆基忠诚一生,并非太子李亨一系。李亨是个朝不保夕的太子,皇帝亲信结交太子是大忌,陈玄礼一直把握得很好。

这是马嵬驿兵变杀掉杨国忠计划的可行性。

行动很完美,主谋者目的全部达到

陈玄礼和李亨在兵变之前是否有过沟通不确定,我个人倾向于二人经过了一次协商,定下目标就是杀掉杨国忠一党。但陈玄礼必定提出条件要保证李隆基生命安全,李亨则用父子亲情做保证,双方取得了一致。

这个过程中,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坚定了李亨的决心,甚至有些决定是李辅国出的主意,包括和陈玄礼联络可能都是李辅国负责的,这从李辅国在李亨当皇帝期间的跋扈模样就能看出来。

后面的事情就是操作层面上的事情了,陈玄礼让手下亲信组织人发动兵变,趁乱杀了杨国忠一家。对于杨玉环大家实际上是无所谓的,但斩草要除根,杨玉环也就顺带被杀了。之后陈玄礼认为所有目的都达到了,就找李隆基请罪,李隆基也很“大度”地接受,强调自己以前被蒙蔽了,准备到蜀中就处理杨国忠,“今神明启卿,谐朕夙志”,今天被“神明”点化做了这个事情是符合自己想法的。

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所指的,李隆基知道陈玄礼不是能做出兵变事情的人,必定后面有人,甚至是谁他都能猜得到,但没必要挑明,用“神明”二字替代。

李亨这个过程从头到尾都没露面,李隆基也不想见自己的儿子,就命李亨在后面“宣谕百姓”。结果就有一群老百姓哭着说“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有觉悟的一群老百姓。

李隆基感叹“此天启也。”“乃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

整个过程,父子俩都没照面,由高力士传的口信。李隆基一点儿也不傻,知道这个事情的主谋就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李亨。

李亨当时想的只是逃离李隆基掌握,在马嵬驿可绝对没有让李隆基让位给自己的想法,至于之后自立为帝也是在周边人撺掇下才“勉为其难”地接受。所以,马嵬驿兵变,主谋者李亨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人物: 李隆基 李亨 分享 上一篇: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篇: 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儿子,为何造反却没能成功呢?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