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历史上的名声相当不好,一般的观点是石敬瑭为了当皇帝主动认契丹人为父、同时割让了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是一个奴颜婢膝、割地求荣、毫无自尊心的人。
石敬瑭的这个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被称为“儿皇帝”的他因为幽云十六州的问题背负了近千年的骂名。
如何评价石敬瑭这个人牵扯到了许多基本的历史学问题,后世关于石敬瑭的评价一直有着重大的分歧,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后晋与契丹的地位差别问题,后晋与契丹的地位是否一开始就平等,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分歧点。
第二个方面就是幽云十六州的实际归属问题,让中国人耿耿于怀一千多年的十六州在当时是否完全归属于石敬瑭,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分歧点。
第三个方面就是石敬瑭的行为的评判标准问题,到底是应该站在节义道德的角度去评价他,还是应该站在历史政治的角度去评价他,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为人忽视也却也是最重要的。
自魏晋胡人乱华以来,中原人士的“夷夏之别”的民族观念被彻底激发了出来,“衣冠南渡”以后的华夏士子对于胡人政权相当敏感。
即便是胡汉交融之后,以中原为正统的儒生们还是不愿意正视胡人的存在,依旧把他们贬低为蛮夷。
而宋朝自赵匡胤立国以来,始终不能摆脱胡人的控制,强大的辽国一直雄踞北方,而西疆的党项一族也逐渐崛起,胡人政权使得宋朝人不得不面对数次求和的现实,他们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魏晋以前的秦汉时期,甚至是中国胡汉交融的顶点时代唐朝,中国人的性格都普遍奔放外向,对于胡人的存在并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而魏晋时期的动乱是中国人思考胡汉差别的源头,到了宋代这种差别达到了顶点,中国历史上由此第一次出现了“民族英雄”这个概念。
魏晋时期的名将祖逖等人在宋朝以后和岳飞一起被列为了民族英雄,这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的事情。
而评价石敬瑭的,恰恰是五代之后的宋朝人,这就是偏差的来源。
薛居正和欧阳修分别编著的《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在石敬瑭的出身问题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这两本史书都称石敬瑭是沙陀人,但宋代的欧阳修揶揄石敬瑭“不知得其姓之始也”,因为石敬瑭的父亲叫臬捩鸡,这是一个胡人的名字。
薛居正则直接表明石敬瑭是卫国大夫石碏之后,是生长在太原的沙陀人。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肯定宋人编写的五代十国史多少带有主观色彩,可靠度不如宋以后的《辽史》。
《辽史》明确表示,后晋是契丹一手建立起来的,石敬瑭本身就是契丹人扶植上去的。
石敬瑭在后梁时期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他内心深处是不认同李从珂的,李从珂对于他也并不信任。
公元936年,李从珂率先攻打石敬瑭,石敬瑭出于自保而向契丹求救,这个过程相当于吴三桂和李自成之间的斗争,而契丹则扮演了清军的角色。
契丹部队解了石敬瑭的太原之围,耶律德光“执手抚慰之,约为父子”,这显然在石敬瑭成为后晋皇帝之前。
直到一个月后攻下晋安,耶律德光才封了石敬瑭为晋王,再过了一个月,石敬瑭被册封为“大晋皇帝”,很显然后晋本身就是契丹所立的藩属国,那么石敬瑭称臣并无过错。
契丹之所以扶植石敬瑭这么一个藩属国是有着自身的考量的,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契丹人适应不了南方的气候,因此他让石敬瑭来代为管辖。
而传说耶律德光梦见观音菩萨示意立石敬瑭为“中国帝”,自然只是一种颇为牵强的借口。
契丹人认为中原几经战乱、民生凋敝,直接由契丹人来管理中原恐怕引起反抗,因此他扶植石敬瑭来间接地对中原进行管辖,他只需接受石敬瑭给他提供的供赋就可以了。
除了称臣称子之外,石敬瑭在幽云十六州的问题上也遭到了后人的误解,实际上石敬瑭只是用了一招借花献佛,幽云十六州中只有河东在他的掌控之内,其他的都归到各个节度使的手里。
并且燕州不在十六州之内,因此只能成为幽云十六州而非燕云十六州。
《辽史》中记载的石敬瑭献出十六州的始末并非和流传版本相同,事实上他一开始只提出归还两三个州,契丹政权并没有接受这几个州,史料中用的字眼是“归”,而这一年后晋已经建立了。
在一年之后,石敬瑭才提出要将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作为贺礼”献给契丹人。
这只是一种附属国向宗主国的讨好方式而已,不是石敬瑭为了请求契丹出兵而率先列出的条件。
石敬瑭对契丹人的臣服从人格尊严上来看是极为不妥,但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允许石敬瑭有任何尊严。
契丹政权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存在,石敬瑭与之相差甚大,他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能保全自己。
虽然石敬瑭并非想长期臣服于契丹人之下,但他此时也只能采取隐忍的方式去换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反观石敬瑭死后后晋马上被契丹征服的原因,就是石敬瑭的继任者不再承认与契丹的臣属关系,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锋芒。
事实上这种关系在五代十国以及宋朝都是常见的存在,后汉为了抵御后周也成为了辽国的附属国,而宋真宗澶渊之盟打了个擦边球,“以太后为叔母”,否则宋真宗也逃脱不了“儿皇帝”的骂名。
宋朝及以后的史学家完全站在契丹的对立面去看待石敬瑭和契丹的关系,他们不愿意承认契丹的强大,有意地回避后晋是契丹属国的问题。
对于幽云十六州的实际控制人不明朗,是一种相当激烈的民族情绪的使然,是有失公允的。
饱受诟病的石敬瑭被逼到了历史的悬崖边上,他无奈地选择了像强者低头,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维护了北方短暂的和平。
以现在的历史学观点来看,石敬瑭显然不是什么大汉奸,他只不过是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朵浪花。
在数百年的融合过程中,夷夏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1013年的辽国开始向周边传播汉文化,而到了1057年,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已然以华夏自居了。
带有夷夏之别的狭隘史学观可以停息了,对于石敬瑭的功过应该有新的客观评价。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
在中国五代十国的历史长河中,后蜀末代君主孟昶与其宠妃花蕊夫人的故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却又略带哀伤的画卷,被后世传颂不衰。这段典故不仅展现了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也...
2025-04-01 汪元量湖州歌中的传世名句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南宋末年的诗人汪元量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湖州歌》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记录了宋元易代之...
2025-04-01 范缜的正确读音与简介范缜,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无神论者。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正确读出范缜的名字可能是一个小挑战。一、范缜的正确读音范缜的“...
2025-04-01 费祎被杀:蜀汉政坛的悲剧在三国时期,蜀汉政坛曾发生一起震惊朝野的刺杀事件,那便是大将军费祎的遇害。费祎,作为蜀汉后期的重臣,他的离世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对蜀汉的...
2025-04-01 孟母三迁:母爱与成长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流传千古的佳话,那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深刻揭示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
2025-04-01 金介屎之死:探秘其离世时的年龄在朝鲜王朝的历史长河中,金介屎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所有人所熟知,但她的故事却充满了传奇与悲剧色彩。作为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金介屎的离世也引起了后人的广...
2025-04-01 绍兴师爷为何名扬天下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绍兴师爷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职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名扬天下,成为了封建官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绍兴师爷为何能够如此出名呢?一、绍兴...
2025-04-01 赵宗实:宋朝第五位皇帝的多面人生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宋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北宋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宗室子弟到皇太子,再到登基为帝的曲折历程,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历史...
2025-04-01 岑港所在地探秘:浙江省舟山市的璀璨明珠岑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地理特色的名字,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舟山市。作为舟山群岛的一部分,岑港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一、...
2025-04-01 中国朝贡体系形成原因探析朝贡体系,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国际关系模式,自先秦时期萌芽,历经汉唐的逐步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一体系以中华帝国为核心,通过朝贡与册封的方式,构建起一个...
2025-04-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