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楚国和秦国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邯郸之战秦国伤亡超10万,楚国为什么不趁机攻打秦国?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爆发激战,起初,秦军势不可挡,廉颇以守待攻,赵王对廉颇不满,便换上赵括为将。
赵括只识书中兵法,没有实战经验,盲目出战,秦军则偷偷换上大将白起,一战之下,赵军大败,为了以防后患,白起杀赵军四十五万。
纵使秦国赢得了胜利,但自身也伤亡二十万兵卒。赵国元气大伤,白起原本打算趁赵国虚弱之际,一举拿下邯郸,可范雎忌惮白起功劳太大,便和赵国暂时议和。
数月之后,秦军再次发兵攻赵,但此时已经不是最佳时机,白起拒绝出战,而赵军众志成城,战争进行两年,秦军无法取胜,伤亡超过10万。
换言之,就在邯郸之战结束的时候,秦、赵两国几乎是两败俱伤,那么此时的雄踞南方的楚国,为何不趁机攻打秦国呢?
楚国在心理上不敢与秦国作对
在长平之战前,秦、楚两国早已交手很多次,楚国大多以失败告终,长时间以来,便让楚国对秦国生出了恐惧心理。
史料记载“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
公元前312年,秦、赵在丹阳会战,秦军杀楚军八万,还俘虏的不少楚国将军,楚怀王很生气,再次派兵,结果再次战败。
史料记载“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公元前280年,秦国派兵征讨楚国,楚国还是战败,并割让上庸、汉北两地给了秦国,之后白起多次率军征伐,攻克楚国郢都,还毁了先王陵墓。
由此可见,楚国对秦军的进攻几乎毫无办法,从始至终,一败再败,时间短,或许还没有什么,如果时间拉长,这种失败就被刻在楚国人的骨肉上,令其难以自拔。
楚国对秦国的妥协,主要包括割让土地、送上人质,退得不能再退。
上图_ 白起(?—公元前257年),芈姓,白氏,名起
公元前258年,邯郸被秦军围困,危在旦夕,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搬请救兵。平原君见到楚考烈王,从早上谈到中午,仍没有个结果,很显然,楚王不想派兵,也不敢派兵。
此时,毛遂出班,给楚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加以激将法,可谓苦口婆心,“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
即便毛遂将道理说得如此通透,但楚王仍是犹犹豫豫,最终才为唯唯诺诺地答应了,随即楚国出兵十万救赵。
由此可见,楚国已经被秦军吓怕了,不仅仅是楚国,魏国同样如此,为了救赵国,信陵君冒着杀头的风险,偷出了魏王的兵符,这才能调兵救援赵国。秦国的威慑力,已经让诸国噤如寒蝉。
上图_ 商鞅变法
实力不济
商鞅变法,令秦国实力大增,逐步成为七国中最强政权,商鞅主张削弱奴隶主贵族,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吴起同样在楚国搞改革、搞变法,但变法失败,此消彼长之间,楚国开始衰落。
秦昭王曾给楚怀王写信,邀请楚怀王武关会谈,楚怀王看到信,非常犹豫,秦国强大,如果他不去,那么很可能得罪秦王,到时候秦军或将再次出兵。
然而,如果他去,那其中的风险也可想而知,一旦,他被扣留在秦国,后果也是不堪设想。有大臣劝楚怀王不要去,有的人则建议不去不合适。
上图_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最终,楚怀王还是去了,到了武关,秦军直接闭关落锁,楚怀王就这么糊里糊涂成了秦国的人质。这回,秦国将楚国玩得那是团团转,秦昭王略施小计,就抓住了一国君王,直接让楚国陷入一片混乱。
由此可见,这就是双方的实力差距,秦国君主要约见楚怀王,楚怀王竟然不敢不来,这明摆着,双方的实力已经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了,秦国远强于楚国。
史料记载“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
公元前263年,楚国天子熊元逃回楚国,之前熊元一直在秦国做人质,之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熊元即位,这就是楚考烈王。刚刚坐上王位的楚王,便再次给秦国送地盘,以求和平。
楚国衰落的势头不可阻挡,而秦国蒸蒸日上,楚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上图_ 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版图
楚国制度落后,国君无能、朝廷混乱
在公元前323年,楚国派柱国昭阳领兵征伐魏国,楚军在襄陵击败魏军,占据魏国八座城池,随后,楚国调转枪口攻打齐国。
很明显,楚国打不过秦国,但欺负欺负齐国还是没问题的,当时陈轸作为秦国使者出使齐国,齐王便询问他如何是好,陈轸原本就是齐国人,见齐国有难,岂有不帮的道理。
陈轸对齐王道:“大王不必担心,待我去叫楚国人罢兵。”陈轸见到了楚将昭阳,便对他说:“我想听听楚国的军法,如果你们击败齐军,有什么奖励吗?”
昭阳回道:“给上柱国,封上等爵位。”
作为一位出色的纵横家,陈轸在引诱昭阳往沟里跳,昭阳继续问:“还有更高的奖励吗?”
昭阳答:“加封令尹”。陈轸说:“现在您已经官拜令尹,这是楚国最高的官了,现在您已经击败魏军,功劳已经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官职也不能再提升了,如果您再攻打齐国,不就是画蛇添足了吗?”
昭阳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陈轸说得有理,就真的退兵了。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荒唐的将领和荒唐的楚国制度,大致也只有楚国这种荒唐的所在,才能孕育出昭阳这种糊涂的将领。
上图_ 昭阳 (战国时期楚国令尹)
在楚怀王以后,楚国的君主是一个不如一个,在楚顷襄王在位时,朝廷大员一片奢靡场景,国政无人问津,楚顷襄王所用之人也大多是庸碌之辈,不堪大用。
反观秦国这这边,秦孝公之后,惠文、武、昭王都是少有的明君,不仅制度先进,而且兵强马壮、将星云集。固然秦、赵两国两败俱伤,但楚国也没有能力再去找秦国麻烦了。
参考资料:《史记楚世家第十》
在中国历史上,廉颇作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格而著称。然而,在廉颇的晚年,他因一系列的政治变故而叛离赵国,投奔魏国和楚国。然而,在这之...
廉颇典故 2025-03-27 战国名将廉颇:辉煌与落寞的交织篇章在中国战国末期的历史画卷中,廉颇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战功,被后世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然而,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将领,最终却遭遇了被弃用的命运。一、廉颇的...
廉颇典故 2025-02-21 赵王为何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无疑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而这场战役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便是赵括。赵括以其“纸上谈兵”的故事闻名,他在毫无实战经验的情况下被赵王任命为...
赵括 2025-02-12 赵括的真正实力与长平之战失败探析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长平之战无疑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而赵括也因这场战役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却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
赵括 2025-02-11 历史上郭开的下场探秘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郭开以其奸诈狡猾、陷害忠良的恶行而臭名昭著。作为赵国的奸臣,他先后陷害了两位盖世名将廉颇和李牧,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然而,关于这位...
廉颇典故 李牧 2025-02-03 赵括败给白起:纸上谈兵背后的真相在中国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是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役,而赵括与白起之间的对决,更是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赵括的失败,常被归结为“纸上谈兵”,但这一标签...
白起 赵括 2025-01-07 赵括并非一无是处:消灭了秦国一半有生力量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赵括这个名字往往与“纸上谈兵”的典故紧密相连,被后世视为无实战经验和能力的象征。然而,在仔细审视历史资料后,我们不难发现,赵括在长平之战...
赵括 2024-10-30 战国四大名将之信平君——廉颇的传奇人生在战国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廉颇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不仅是赵国的杰出将领,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赢...
廉颇典故 2024-10-23 赵括并非无能辈:长平一役杀得秦军伤亡过半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赵国的将领赵括常常被冠以“纸上谈兵”的负面形象。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长平之战的历史真相时,不难发现赵括并非无能之辈。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
赵括 2024-10-22 赵奢与赵括:从阏与之战到纸上谈兵赵奢和赵括,一对父子,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他们的关系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战略思想和实践智慧的鲜明对比。 一、赵奢:阏与之战的...
赵括 2024-10-0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