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也被称为秦俑,兵马俑就是制作成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一种陪葬品,是古代墓葬雕塑的类别之一。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真人大小的陶制武士俑,于是,秦兵马俑横空出世,震惊世界,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经过多次发掘,在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内陆续出土了各类秦俑近8000件,还有大量的战马、战车、青铜剑、弓弩等大秦帝国的器物,秦始皇兵马俑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这些陶俑大多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队列整齐,那些战车战马也基本和实物大体相同。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秦始皇正是凭借着这样勇猛的大秦武士,所向披靡,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
如此大规模的秦俑面世,自然引起了世人无数的好奇与疑问,这些秦兵马俑横空出世,给世人留下了六大未解之谜。
第一、秦俑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这些秦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一直就是默默地在守卫在秦始皇陵旁,从未被世人所惊扰。
这么大规模的秦俑,在我国各类史书中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记载,也从未在历代诗人的诗歌中出现过,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第二、秦俑没有统帅俑
这些数量庞大的秦俑主要有:军吏俑、武士俑、车兵俑、立射俑、跪射俑等,但这些秦俑基本上都是步兵、弩兵、骑兵等,都属于武士俑,而没有统帅俑,也就是未见有军中统帅。
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的最高统帅,这些秦俑陪葬在秦始皇陵旁,已经不需要再单独配置一个统帅俑了。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大秦帝国的皇帝,为了维护帝王的无上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内。
第三、秦俑为何不戴头盔?
这些数量庞大的秦俑重见天日后,细心的考古专家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兵马俑的士兵居然没有一个戴头盔的。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上前线冲锋的勇士们不戴头盔呢?
要知道,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士兵们身上除了穿戴盔甲外,还要戴好保护头颅的头盔,这样才能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这些秦俑的身上已经穿有铠甲,但唯独没有头盔,有的秦俑头上只戴了一条头巾,而更多的秦俑是把头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
大秦帝国既然能消灭六国,其战士装备必然齐全,但为什么这些秦俑没有佩戴头盔呢?
第四、出土的青铜剑弯而不折
从二号坑内出土了几把青铜剑,长86厘米,它们在地下深埋2000多年,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出土后依然锋利。
经过现代科学检验,发现这些青铜剑表面竟然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惊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
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而我们2000多年前的秦人,居然有这样高超的铸造技艺,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其中有一口剑,在出土时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而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随即反弹,自然还原成平直的样子(如果青铜剑不是陶俑压弯,出土后估计没有人敢把青铜剑弯曲成这样)。
在2000多年前,秦人居然有这样精湛的铸剑工艺,这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
第五、秦俑一号坑和二号坑遭焚毁
在发掘秦兵马俑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号、二号坑的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迹,俑坑遭焚毁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断成数短,甚至成为碎片。
一号、二号坑的火究竟是谁放的呢?
有人认为,这是秦人自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周围建筑,以让逝者灵魂将这些带到冥间继续享用。但是,那为什么只烧毁一号、二号坑,而不烧毁三号坑呢?
还有人认为,这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项羽烧秦宫,火三月不灭。
但是,令人生疑的是,上述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载项羽烧毁秦兵马俑或者秦始皇陪葬物品,甚至连如此大规模的秦俑都没有提及一个字,因此,也应该不是项羽所烧毁的。
第六、精湛的制陶工艺
秦俑高大威武,形态各异,表情逼真,面部形态无一雷同,他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的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堪称是“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代的制陶工艺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也仅能仿造出一些简单的陶人,但要想复制陶马,经过反复试验,竟然无一成功。
秦代这种杰出的制陶工艺,让自诩身处高科技时代的我们不禁汗颜,毫无疑问,2000多年前的制陶工艺、泥塑配方早已失传,至今成谜。
除了制陶工艺外,秦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铜车马,一辆车有三千多个零部件,制造工艺极其复杂,也是当代的我们无法仿制的一件工艺品。
秦兵马俑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呢,欢迎读者朋友们共同探讨。
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从西周烽火台到明代九边重镇,其修筑史跨越两千余年,成为人类史上最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座由夯土、青砖与血汗构筑的屏障...
2025-04-25 贾珍:宁国府的荒唐族长与末世推手在《红楼梦》的封建家族画卷中,贾珍犹如一抹刺眼的朱砂,以世袭三品威烈将军之尊、宁国府当家人之权,将一个百年望族的腐朽与堕落推向极致。这位贾氏宗族的族长,既是家族...
2025-04-25 朝奉:从庙堂尊号到市井雅称的千年嬗变在江南烟雨浸润的青石板路上,"朝奉"二字曾是典当铺中特有的市声符号。这个始于秦汉官仪、兴于徽商经纬、融于市井烟火的称谓,其演...
2025-04-25 审食其与吕后:权力漩涡中的共生密码在楚汉相争的烽烟与汉初宫廷的阴谋交织中,审食其与吕后的关系始终是史家讳莫如深、野史津津乐道的谜题。这对从沛县故旧走向权力巅峰的搭档,其关系演变既是人性欲望的投射...
2025-04-25 蔡攸:从人名读音到历史符号的文化解码在北宋末年的政治漩涡中,蔡攸(cài yōu)这个名字如同一枚文化密码,既承载着汉字音韵的千年演变,又暗藏权臣家族的兴衰密码。这个被《宋史》列为“奸臣传”的复杂...
2025-04-25 斯图亚特王朝之前:都铎王朝的余晖与英伦格局裂变在英国历史的长河中,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年)的登场并非突兀的转折,而是都铎王朝(1485-1603年)晚期政治遗产与宗教矛盾交织的必然结果。这场跨越...
2025-04-25 格罗菲:音乐世家的璀璨星辰与破茧之路在20世纪美国音乐史上,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é)的名字与爵士乐交响化、管弦乐色彩革新紧密相连。这位被誉为“美国印象派作曲家”的音乐巨匠,其艺术成...
2025-04-25 毗湿奴与梵天:印度神话中创世与秩序的永恒羁绊在印度教神话的宏大叙事中,毗湿奴与梵天作为三相神(Trimūrti)的核心成员,分别以“维护者”与“创造者”的身份构筑了宇宙的秩序框架。二者虽同为宇宙本源的具象...
2025-04-25 唐代两税法:重构财税秩序的千年变革公元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正式颁布两税法。这项以“户税+地税”为核心的新税制,不仅终结了均田制崩溃后租庸调制的混乱局面,更开创了中国古代“以资产为宗...
2025-04-25 刘子鸾:五岁封王八岁拜相,南朝皇权宠儿与权力祭品的双重镜像在南北朝刘宋王朝的皇权漩涡中,刘子鸾以五岁封王、八岁拜相的传奇经历,成为古代皇室权力斗争的极端样本。这位宋孝武帝刘骏的第八子,其封号更迭与地位沉浮,既折射出帝王...
2025-04-2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