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裕已经掌握大权,为何还要灭司马懿满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或许在史书上记载的就寥寥数字,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充满血腥与杀戮,“一将功成万骨枯”绝对不是说说而已。而要成就比将领更大功业的皇帝,他们手上的鲜血更是不用多说,平民百姓的、对方士兵的,以及一个特殊的群体——政敌家的皇室子弟。
但通常来说,他们不会赶尽杀绝,因为古代十分重视忠君的名声,起兵反叛是大逆不道的罪名,会受到天下人的唾弃,所以想要成为新的皇帝,敌人家的皇室之人自然要杀,但只杀主要的,剩余的很多人都会留着,以此彰显自己的仁厚之德。但南朝宋国的开国皇帝刘裕却在掌握大权后,还对司马懿家的所有人赶尽杀绝。那么,他究竟是为何要这么做呢?难道他不要仁厚名声了吗?
01形象负面,臭名昭著
虽然在古代的王朝历史中,和平是主流,但战争时刻存在。而一旦发生战争,那么死亡就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和一段简短的文字历史。不过,普通人只能是众多数字中的一个,而一段简短的历史则是指的一些前朝的王侯将相们如何死去的。
根据很多文字记载来看,一般都有很多皇室中人能够活着,因为新的皇帝为了留得好名声,都会留几个没有威胁的人。甚至宽容大度点的,还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空有爵位和俸禄的职位,让他们一辈子无忧。但运气不好的,可能就是死,但鲜有做绝的皇帝。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皇帝却做出了屠戮满族的举动。
这个人就是南朝宋国的开国皇帝刘裕,而他刀下的倒霉蛋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晋朝司马家族。那么刘裕为何要做的如此“过分”呢?难道他都不担心做的太过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吗?其实,他还真的不怕,主要是这三点原因让他有恃无恐。
第一个原因是司马家族的人臭名昭著,他反抗斩杀属于师出有名。司马懿作为谋士的品质先不多说,但他的后人作为皇帝是明显不合格的,各个吃喝玩乐就算了,还能力不足守不住国。当时的“五胡乱华”可是一笔血泪史,中原的汉族几乎被屠戮殆尽。
而当时皇宫的皇帝根本不知道民生的疾苦。西晋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是当时皇帝们的典型代表,大臣在朝堂上说民间的百姓已经疾苦到没有米饭吃了,但他却十分“天真”地问大臣“没米吃,何不食肉糜”。完全不知道当时的民众连米都吃不起,又何来吃肉的机会。那个纷乱的时代,吃肉可能也是易子而食的悲剧。
有了这样的名声和行径,百姓自然是恨之入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裕奋起反抗,完全就是在解救百姓,所以他掌握大权后,即便是对司马懿后人屠杀殆尽,对百姓来说也没什么。毕竟,他们自己都活不下去了,自然想换一片新天。
02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裕不相信司马懿的后人,因为他家有前车之鉴。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魏国政权在曹叡死后就散乱一团,当时的曹芳继位之后,司马懿趁着他出城祭祖之际,率领三千死士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政变。
也就是从这以后,后面的司马昭和司马师两人要么杀曹魏的皇帝,要么“让他们禅位”,自己做了皇帝。祖上都做过反君主的叛贼,那么刘裕自然是不会相信司马懿的后人会完全诚服于自己,因为出身草根,一路上来有多不容易,他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他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后路交给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发动叛乱的人。
如此情况下,他有了斩杀昏庸之人的名头,自然就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名头为自己除去政敌,因为只有斩草除根,才能防止春风吹又生。而司马懿家族的后人,只要屠杀干净,自己才能安心的坐在帝王之位上。
03命定之说,不可不信
第三个就是当时的命定之说。虽然历朝历代反叛的人,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都会找个由头,比如秦末的大泽乡起义,陈胜为了师出有名就有了鱼肚里“陈胜王”的“上天示意”。而后来的安禄山为了自己反叛有名,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而刘裕不需要出师的“名”,但他相信天命。
众所周知,古代的皇帝们即便是信奉儒家之学,但孔子强调的“尽人事,远鬼神”,他们却是一点都没有听进去,因此十分看重“上天的旨意”,然后还会采取所谓的跟上天“通信”的方法,来让自己江山永固。但刘裕却是从命定的角度承袭“上天的旨意”。
当时他还未称帝之前,上天之命是“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因此,当时的司马德宗虽然已经被他杀了,但他自己还是不放心,因为这才一帝。虽然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掌握了兵权,完全可以杀了全部的司马家族的人,但他始终相信还有一帝,即便是自己杀了,将来指不定在某个角落会突然起来反叛自己,成为皇帝。
为此,他决定践行这个天命,那就是先推举一位皇帝出来,即司马德文。他当了皇帝之后,得到了史官的记载,自己杀了也不算违背天命之说。于是,他在司马德文上位之后立刻斩杀,然后称帝,这个时候再斩杀他们,就能斩杀殆尽,也能让宋国王朝永固。
04结语
不得不说,刘裕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皇帝。他杀了司马懿家的人,既不会恶名昭彰,还给自己的政权带来了很大的稳定性。因为他完全是算准了当时每一个群体的人心。天下百姓有大逆不道反新君的说辞,但在他这里,可能就成了赞美。因为司马懿家族的皇帝根本就没有什么名声,其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哪里还会说刘裕的不是。
这种名声上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那么他就算是师出有名了,所以杀尽司马懿家族的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这铲除之下的心思却也很明显,那就是他不相信司马家出了一个反叛的司马懿,后来的人会甘心称臣,所以直接杀掉。再者就是他本人的一些命定之说,虽然不知道真假,但为了让自己安心,也未尝不可做。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智慧故事,其中“空城计”便是诸葛亮智谋与胆略的典范。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以下...
诸葛亮 司马懿 2025-03-31 司马懿临终遗言的深度解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坚韧的毅力,在三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司马懿临终时所说的话,更是蕴含了丰...
司马懿 2025-03-26 司马懿字“仲达”背后的文化意蕴在中国古代,人们取名取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家族期望。司马懿,这位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字“仲达”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司马懿的...
司马懿 2025-03-25 司马懿擅长隐忍的深层原因探析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沉的隐忍,成为了三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斗争,而隐忍则是他在这场政治...
司马懿 2025-03-24 张郃追击蜀军被杀:司马懿的无奈之举还是阴谋?在三国历史的烽火硝烟中,张郃追击蜀军被杀的事件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质疑,这是否是司马懿故意为之,以除掉这位曹魏的悍将?一、事件背景:张郃与司马懿的军事合作张郃,作...
张郃 司马懿 2025-03-21 司马懿“鹰视狼顾”:历史传说中的神秘姿态在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其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鹰视狼顾”这一描述更是成为了司马懿的标志性特征,引发了后世无数的遐...
司马懿 2025-03-21 三国谋士群英谱:司马懿仅列第八,谁才是智谋之巅?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谋士如云。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非凡的智慧和深邃的谋略,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今日,我们便来盘点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八大谋士,其中,...
司马懿 2025-03-19 司马懿与杨修:才智相当,命运迥异探因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频现而著称。司马懿和杨修,作为这一时期的两位杰出人物,都以聪明才智闻名于世。然而,尽管他们才智相当,却走上了截...
司马懿 2025-03-14 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忠臣与权臣的争议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作为曹魏政权的重臣,最终却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篡夺了曹魏的江山,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那么,司马懿篡夺...
司马懿 2025-03-14 司马懿:正史中的全才与权谋大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纷呈而著称。其中,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臣,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邃的谋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三国演...
司马懿 2025-03-14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