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世称虞山先生。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明末文坛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顾炎武、郑成功都曾是他的学生。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钱谦益画像
钱谦益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钱顺时,字道隆,嘉靖末进士。父亲钱世杨,宇景行,万历辛卯中举,著有《古史谈苑》若干卷。
钱谦益秉承家学,“仆家世授《春秋》,儿时习《胡传》(胡氏春秋)。”他聪颖异常,年幼即能写诗作文。万历二十六年(1598),17岁时成为府学生员。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取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同年,父亲去世,回乡丁忧守制。
天启元年(1621),钱谦益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撰《神宗实录》。同年,浙江发生了科场舞弊案,钱谦益受到牵连遭到罚俸的处分。天启二年(1622),因病告假,回归故乡常熟。
天启四年(1624),钱谦益再度复出,主要承担《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作为“东林魁首”,受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排挤,同年,受御史崔呈秀和陈以瑞的弹劾,钱谦益被革职回乡。
钱谦益书法
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再度复出任詹事、礼部侍郎。此时正当推举阁臣的时候,钱谦益阴谋阻止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入阁,遂与此二人结怨。于是,温体仁、周延儒趁机追论钱谦益受贿。崇祯帝在文华殿亲自召见对质,钱谦益引咎撤职,坐杖罚。
崇祯十年(1637),受温体仁指使,常熟人张汉儒诬告钱谦益贪肆不法,巡抚张国维、巡按路振飞上书为其鸣冤,钱谦益曾为太监王安写过碑文,为司礼太监曹化淳所知,故求救于曹化淳,刑毙张汉儒,且告发温体仁,温体仁称病辞职,钱谦益削籍归乡。
崇祯十四年(1641)59岁时,钱谦益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当时致非议四起。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亡。史可法、吕大器商议立君江宁,钱谦益暗中推举潞王朱常淓,与马士英意见不同。及福王朱由崧即位,钱谦益惧得死罪,上书给马士英歌功颂德,马士英遂推荐钱谦益任南明弘光朝廷礼部尚书。钱谦益则力荐阮大铖为兵部侍郎,此时,东林党预谋立潞王事被揭发,马士英尽诛东林党诸人,但放过了参与人钱谦益。
钱谦益辑《列朝诗集》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同年秋,钱谦益上京候用。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钱谦益称疾乞归,返回南京,清廷令巡抚、巡按随时监视上报,钱谦益携柳如是返常熟。顺治四年(1647),钱谦益突然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狱。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顺治五年(1648)四月,钱谦益因黄毓祺案被株连,囚南京狱。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他不禁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出狱后,钱谦益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
《唐诗英华》钱谦益序言
顺治六年(1649),钱谦益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自顺治七年(1650)起,他不顾年迈体弱,多次亲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反清。
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克复桂林,承制以腊丸书命钱谦益及前兵部主事严拭联络东南。钱谦益便“日夜结党,运筹部勒”。
顺治十一年(1654),郑成功、张名振北伐,钱谦益与柳如是又积极响应“尽囊以资之”。起事失败后,钱并未灰心,仍先后与反清复明志士魏耕、归庄、鹤足道人等秘密策划,以接应郑成功再度北伐。还在长江口白茅港卜筑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与各地联络,刺探海上消息。
顺治十七年(1660),郑成功、张煌言率水陆大军再度北伐,连克数镇,钱谦益欣喜若狂、慨然赋诗作《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诗歌,歌颂抗清之师,直斥清廷“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当这次北伐再度失败后,他才心灰意冷,痛感“败局真成万古悲”。“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清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1664年6月17日),钱谦益八十三岁高龄去世,葬于虞山南麓。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乾隆帝亲诏钱谦益列传《贰臣传》乙编,以示与洪承畴之别。自是,钱谦益著作也被禁而长期不能流传。
钱谦益原配夫人陈氏,曾与其妾王氏、朱氏,与柳如是争宠。钱谦益与其家眷生育过四子,仅存一嗣子,名孙爱,后名上安。钱谦益与柳如是有一女儿,后来嫁入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人称赵钱氏。
《牧斋初学集诗注》
钱谦益学问渊博,泛览子、史、文籍与佛藏,明清之际有“当代文章伯”之称。
作为史学家,钱谦益早年撰《太祖实录辨证》五卷,立志私人完成国史,他于弘光元年、顺治三年两次欲修明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人们认为“虞山(钱谦益)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对他史学才能的极度推崇。其编著有《明史稿》,后毁于火。
钱谦益论文论诗,反对复古派的模拟、竟陵派的狭窄,不满公安派的肤浅。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对模拟,一面倡学问以反对空疏。他的文章,常把铺陈学问与抒发思想性情糅合起来,纵横曲折,奔放恣肆,合“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为一体,规模宏大,振作了明末清初的文风。
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
钱谦益的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转益多师,不拘一格。他才学兼资,藻思洋溢。明亡以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等,又有《列朝诗集》、《杜诗笺注》等。
钱基博在《明代文学》中评价“钱氏以明代文章钜公,而冠逊清贰臣传之首,人品自是可议!”在他身上,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文士人生态度的矛盾。但他在学界文坛的宗主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黄宗羲在钱逝世后所作的《八哀诗》中,仍将其引为“平生知己”,且肯定其“四海宗盟五十年”的学术地位;即使是像顾炎武至死不仕清廷,不愿列名于钱的“门生”的人,仍肯定其是“文章宗主”。
《牧斋有学集诗注》
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名动天下的钱谦益用大礼聘娶一名妓,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柳如是(1618年—1664年7月21日 ),曾用名杨爱,后改姓柳(有考证认为她本来就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盛泽镇人,幼年被卖到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诗擅近体七言,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名列“秦淮八艳”之首。
崇祯庚辰冬,柳如是扁舟拜访钱谦益,著男子装,幅巾弓鞵,神情洒落,有林下之风,钱谦益见而异之,于是千方百计纳为小星。婚后,钱谦益吩咐家人一律叫“夫人”,不得称为“姨太”,而自己敬称柳如是“河东君”。钱谦益为柳如是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柳儒士"。
付爱民 《四大才女之柳如是》 2015年作
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当初清兵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钱谦益从清廷辞官到后来长年坚持反清复明,皆是受柳如是影响和支持。
钱谦益死后,他的族孙钱曾(学者,藏书家)想霸占其遗产,柳如是一边假托要与其商量分遗产之事,一方面派人通知官府前来抓人,自己则在官府赶来之际留下遗书后上吊自尽。赵钱氏在《钱氏家变录》有《孝女揭》与《公壻赵管揭》,叙述家难经过甚详。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撰写了一部百万字的史学名著,即以柳如是为书名,叫做《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 湖上草
钱谦益藏书甚富。有学者称“大江以南,藏书之富无过于钱”。
关于钱谦益的藏书情况,他的弟子曹溶在《绛云楼书目题辞》中作如是记:“虞山宗伯,生神庙盛时,早岁科名,交游满天下。尽得刘子威、钱功父、杨五川、赵汝师四家书。更不惜重资购古板本,书贾闻风奔赴,捆载无虚日。用是所积充牣,几埒内府,视叶文庄、吴文定及西亭王孙或过之。”
刘凤子威“厞载阁”、钱穀功父“悬罄室”、杨仪五川“万卷楼”,以及赵用贤汝师“脉望馆”(花了钱谦益2万金),都是明末苏、常地区藏书至富之家。得一家已谓可观,何况坐拥四城。钱谦益所藏书可与皇室内府藏书相等,超过叶盛、吴宽、朱睦木挈等家藏书,其珍本秘笈极多,其中的唐写本、宋元本、珍稀本有万余卷,“东南文献尽归诸钱。”吴骞《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读书敏求记跋》曰:绛云未烬之先,藏书至三千九百余部。
钱氏主要藏书地有荣木楼、拂水山庄、半野堂、绛云楼、红豆庄。钱谦益中年时曾构“拂山水房”藏其所收之书,晚年则居“红豆山庄”,新建“绛云楼”,取“真诰绛云仙姥下降”之意,名其书楼为“绛云楼”。绛云楼于崇祯十六年癸未冬上樑,十七年甲申冬落成。牧斋移书绛云楼后,“益购善本,加以汲古雕镌,舆致其上,牙签宝轴,参差充牣。”其藏书是非常注重古籍外观形式之美的。
《绛云楼图》
钱氏晚岁编写明史,在绛云楼里搜集了大量明代文献。晚年藏佛家典籍甚多,其弟子曹溶言其“宗伯暮年,楗户注佛经,于书无所不采,禅林推为该博。”钱谦益又把平生所收籍重加缮治,分类编目,结果整整装满七十三大柜,贮于楼中。望着满屋书籍,钱谦益感慨地说:"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
顺治七年庚寅十月初二夜(1650),钱谦益幼女与乳母在书楼上玩耍,蜡烛误落入纸堆中,绛云楼失火,后楼前堂,片刻煨烬。据说书楼起火时,钱谦益指挥烈焰上,大叫:"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内书。"事后又痛心疾首地说:“乌乎! 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他将绛云楼之火和梁元帝江陵焚书、李自成文渊阁焚书为“藏书三大厄”。
柳如是尺牍
在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书旧藏宋雕两汉书后》有这样的记载:“赵吴兴家藏宋椠《两汉书》,王弇州先生鬻一庄,得之陆水村太宰家。后归于新安富人。余以千二百金众黄尚宝购之。”这两本珍贵无比的宋版前后汉书,王世贞卖了一所庄园才换到,钱谦益则花了1200多两黄金才购得。
佚名所撰的《牧斋遗事》中有关于钱谦益购买宋版《前汉书》与《后汉书》的故事:“初,牧斋得此书仅出价三百余金,以《后汉书》缺二本,售之者固减价也。牧翁宝之如拱璧,遍属书贾,欲补其缺。一书贾停舟于乌镇,买面为晚食,见铺主人于败簏中取书二本作包裹,谛视,则宋板《后汉书》也。贾心动窃喜,因出数枚钱贾之。而首页已缺,贾向主人求之,主人曰:‘顷为对邻裹面,索之可也。’乃并其首页获全,星夜来常,钱喜欲狂,款以盛筵,予以廿金,是书遂完璧。其纸质墨色炯然夺目,真藏书家不世宝也。”
后来钱谦益迎娶柳如是,急于修建绛云楼,便将其中一部《汉书》卖给了他的弟子谢象山。另一部后来遗赠给了族孙钱曾。明末另一位藏书大家毛晋(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93期:汲古阁主人毛晋,中国私家藏书刻书第一人)对这两《汉书》也非常喜爱,希望雇人精心影抄却未影印完。
这两部书几百年间流落多人之手,先后从赵孟頫、陆完、王世贞、顾光禄、潘允瑞、黄正宾、钱谦益、钱曾、谢象山 、张缙彦到清內府天禄琳琅,虽逃过了这次绛云楼之火,但最后还是葬身于乾清宫大火。
钱谦益抄本
钱氏惜书如命,绛云楼藏书从来秘不示人,片纸只字不肯借出。曹溶也指出钱氏藏书太偏执:"一所收必宋元版,不取近人所刻及钞本,虽苏了美、叶石林、三沈集等,以非旧刻,不入目录中;一好自矜啬,傲他氏所不及,片楮不肯借出。"乃至"有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於人间"。
这其中还有一段插曲:钱谦益与曹溶本相交甚厚,曹在京师时,堂上列书六、七千册,钱常去曹处看书,每见自家所乏,恒借钞,曹则希冀异日可因此借观钱氏之书。曹则问钱:"先生必有路振《九国志》、刘恕《十国纪年》,南归幸告借。""钱当下许诺,不料事后竟后悔道:"我家无此二书。"及至绛云火,曹溶前来吊其灾,钱方后悔地说:"我有惜书癖,畏因借辗转失之。子曾欲得《九国志》、《十国纪年》,我实有之,不以借子。今此书永绝矣。使钞本在,余可还钞也。"
钱谦益曾约黄宗羲在他家闭门共读三年,甚至先给出了七金之资以便他安顿家人,此事虽因绛云楼被焚毁而未成,但这说明钱氏藏书也并非都是秘不示人的。
钱谦益撰《吾炙集》
钱谦益本饱学之士,对版本目录亦十分精通。钱谦益经常买了好书就手抄一本,将原本卖出而将副本藏于他的绛云楼、半野堂,闲暇之时细细品读。钱抄在当时影响极大,至今收藏价值也比价高。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说:"宗伯每一部书,能言旧刻若何,新版若何,中间差别几何,验之纤悉不爽,盖於书无所不读,去他人徒好书束高阁者远甚。"可见钱谦益藏书为“读书者之藏书”。
旧抄本《绛云楼书目》
绛云楼火灾后,钱谦益根据记忆,追录成《绛云楼书目》4卷,补遗1卷,书目分73类,从四部体系,其中新增地志、天主教2类,为同代私家书目所无。著录图书3300余种,收善本极多,重要的是留下了270余篇题跋文字,对了解版本和已佚古籍有帮助。柳如是亦能藏书,并多有题跋。书目对宋元版本情况多有记载,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私家藏书目录。
绛云烬余之书大致有两个主要去向。其一,“尚有割成明臣志传数百本,俱厚四寸余”,被潘柽章购去。其二,钱曾《寒食夜梦牧翁诗》自注云:“绛云一烬之后,所存书籍,大半皆赵元度脉望馆校藏旧本,公悉举以相赠。”钱谦益除绛楼外,在其故第东城还有少量藏书,包括上文所言宋版《两汉书》等,加上他后来又陆续收集到的部分,在他去世后均归其族孙钱曾。钱曾去世后,其书则尽归泰兴季振宜。
钱谦益的藏书印有“钱谦益印”、“绛云”等。
钱谦益卒后葬于所建拂水山庄东侧,墓址位于常熟市虞山景区尚湖北岸中山路南侧刘神浜。墓地原范围较广,有墓道、拜台、石坊等,后毁,1949年后多次修缮。今存墓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占地743平方米,封土高1.3米,围以罗城,冢后竖清代嘉庆间书法家钱泳书“东涧老人之墓”和民国间立“钱牧斋先生墓”碑二通,墓前有新建石亭一座,亭柱上镌钱谦益书“遗民老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楹联一副,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钱谦益墓
柳如是墓
柳如是死后亦葬于虞山拂水山庄,墓址位于常熟虞山锦峰拂水岩下花园浜,钱谦益牧斋墓西边,墓碑刻有"河东君之墓"五字。自康熙三年归葬,清嘉庆时常熟知县陈文述曾经重修墓墩。于抗战初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两遭盗掘,至今已三百三十多年,今保存完好。
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又称“金陵八艳”。到底是哪八个人?有关资料 上说法不尽一致。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台湾郑经生在《董小宛之谜》一文中则将马湘兰换成郑妥娘。王德恒、陈予一合著的《顺治与鄂妃》一书变动较大,它加上了李十娘、龚之路、黄艳秋三人,去掉了马湘兰、寇白门、卞玉京。此外清末叶衍兰刻的《秦淮八艳图咏》、现存于董小宛与冒辟疆故居如皋水绘园中的“金陵八艳”说明,以及刘培林、张德义合著的长篇小说《秦淮名妓董小宛》中所列“秦淮八艳”之名,亦与《板桥杂记》相同。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注重生态环境、鼓励植树造林的朝代。明朝的皇帝们不仅倡导植树,而且身体力行,其中明成祖朱棣更是以亲自种树而闻名。然而,朱棣是否是史上唯一亲...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4-11-22 方孝孺:目睹八百人处死,坚守信念的无动于衷在中国明代历史上,方孝孺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因学识渊博、忠诚不渝而著称,更因在朱棣篡位后,坚守气节,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残酷惩...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4-11-21 解密解缙之死:编纂大典功勋卓著,却因宫廷斗争命丧黄泉在中国明代历史上,解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因助永乐帝朱棣编纂《永乐大典》而名垂青史。然而,这位曾被誉为“大明奇才”的内阁首辅,最终却落得个凄惨的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解缙 2024-11-21 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与蓝玉:历史背后的真相探究在明朝初年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与蓝玉的事件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政治风波之一。这两起案件不仅牵连甚广,而且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两起案...
朱元璋多少岁 蓝玉 2024-11-21 永历帝朱由榔:为何被认为不适合帝王之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作为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在位期间历经坎坷,最终未能挽救南明王朝的覆灭。许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
永历帝 朱由榔 2024-11-21 清官海瑞的婚姻悲剧:四段情缘,终留遗憾在中国历史上,海瑞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清官,以其清廉正直、敢于直言进谏而著称。然而,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婚姻却成为了他难以言说的痛。海瑞一生共娶过三位妻子,纳过一个妾...
海瑞 2024-11-21 揭秘:吴三桂冲冠一怒,真相竟与陈圆圆无关?在中国历史上,吴三桂因其“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而广为人知,陈圆圆作为故事中的女主角,常被描绘为引发吴三桂叛变的重要因素。然而,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吴三桂的冲冠...
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 陈圆圆 2024-11-21 朱元璋与常遇春:一段因妒引发的悲剧在中国明朝历史上,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其传奇一生和铁腕手段为人所熟知。而他的得力手下常遇春,同样以其勇猛善战、屡建奇功而名垂青史。然而,在这段辉煌的历史背后,却...
朱元璋多少岁 常遇春 2024-11-20 朱元璋妃嫔殉葬之谜:残忍手段引发历史争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殉葬制度曾一度盛行,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妃嫔殉葬事件更是其中最为残忍和引人关注的一例。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去世后,他的众多妃嫔被迫殉葬,甚至有...
朱元璋多少岁 2024-11-20 明朝第一大冤案:方孝孺因“燕王篡位”四字被灭十族凌迟处死在中国明朝历史上,有一桩震惊朝野的冤案,那就是方孝孺因“燕王篡位”四个字被明成祖朱棣下令灭十族并凌迟处死的事件。这起案件不仅因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更因其背后的政...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4-11-20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