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清朝 >  历史上清军能在京城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清军能在京城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2-10-08 16:13:18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山海关大战是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军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

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又退出北京城,经山西逃回陕西,他一共在北京城只待了四十二天。

随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进入北京城,从此后就再也没有离开,开始了清朝对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李自成这么快就退出北京,把这座极具政治意义的城市拱手让出,看似是因为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的惨败。

可北京城的防御体系完整,李自成在山海关下的大战也非全军覆没,清军又不善于攻城,如果想要守住北京,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应该并不困难。

但李自成就是毫无保留地退出了,而清军却在接替了李自成后,牢牢地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李自成的退出是因为政治上的失败,失去了民心,导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成了无根之源,他守不住北京。

清朝统治者却比李自成聪明得多,他们没有犯李自成在北京城犯下的错误。

那么,李自成在北京城都做了些什么?清朝又做了些什么?

下面做个简单的比较,就能知道,本已经抢占了先手的李自成,为何给清朝做了嫁衣。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政治上的作为是一塌糊涂,从史料中的记载中看,主要有三点让其大失民心:

1、李自成只肯任用前明四品以下的官员,四品以上的统统拒绝他们为新朝效力。

2、任由麾下大将刘宗敏等对前明官员、勋贵“拷饷”,用残酷的手段逼迫他们交出财产。

3、命令底层百姓每五家供养一名顺军士兵,并任由士兵“淫掠”,逼死百姓无数。

仅以上三点作为,就让李自成得罪了北京城中从勋贵到士子,再到百姓所有的阶层。

没有对手的话,还能凭借武力强压,但有了清军的逼迫,他在北京城内积攒的怨恨,就成了最大的软肋。

因此,李自成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完全无法落脚,除了自己从陕西带来的军队可以信任,他得不到任何帮助。

再来看清朝,其实际执政者多尔衮在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城后,政治上的作为就高明太多。

以相对李自成所做的三点来比较的话,清朝的多尔衮是这么干的:

1、在北京城内的所有官员,不管是前明的官员,或是曾为李自成效力的大顺朝官员,统统予以原官承认或不降级任用。

2、承认前明官员、士子、勋贵等拥有的私人财产,还把他们被李自成部下抢夺的田产等全部归还。

3、禁止清军士兵骚扰百姓,“令诸将士乘城,厮养人等毋入民家,百姓安堵如故。”

显然,清朝当时的掌权人多尔衮,远比李自成懂得如何收买人心。

两相一比较,北京城内及周边地区的士绅、勋贵和百姓,即使心中或许有华夷之分,可从实际利益上看,谁都愿意选择顺从清朝。

当然,清朝的恩赐也只是暂时的,等他们彻底在北方站稳了后,态度就会变一变。

比如,清朝在占据北京的半年后,就颁布了“圈地令”,并在八年内一共颁布三次,允许旗人圈占百姓的土地。

再比如,清朝在占据北京一年后,颁布“剃发令”,开始强制所有百姓“剃发易服”。

进入北京后,大顺朝李自成的选择是先抢了再说,流贼习性不变,清朝多尔衮的选择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奔着坐稳江山万里而来,李自成败得不冤。

实际上,清朝在政治上的决策,基本上都是汉族官员建议的。

李自成本也能如此,而且,即使李自成称帝时,是认得党项人李继迁为先祖,但前明士绅、勋贵和百姓对他的认同感,依旧远远超过清朝,认为他是本族政权。

可他却因为进入北京城后,政治决策上的乱来,没能得到有识之士(他自己麾下的谋臣档次都太低)给予的合理的建议、策略,以至于功败垂成。

如果李自成能得到北京城内绝大部分阶层人士的认可,哪怕兵败山海关,以残兵加北京城内的万众一心,未必就守不住北京。

能守住北京,山海关一时之败,不会让李自成的政权迅速垮掉,这座城市的政治意义太大,基本可以代表着民心所向。

综上,清朝能快速获得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心,全是因为李自成,否则,被视为异族的清朝政权哪能那么快就被认可?

要知道,在崇祯朝时期,清军也曾五次入关,北京城及周边地区都被祸害得不轻。

这些地方的士绅、勋贵、百姓对清朝从痛恨迅速转变为顺从,全靠李自成衬托。

人物: 多尔衮 朱由检 分享 上一篇: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篇: 李卫作为雍正的宠臣 雍正死后乾隆是怎么对待李卫的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