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鸿博,历官编修、户部主事、刑部郎中,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汪琬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正月十六(1624年3月5日),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十二月初十(1691年1月8日),年六十七岁。生于世宦之家,曾参与复社事。汪琬性情急躁冲动,坦率直言,不能容人过错,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无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进,惟嗜读书问学,发明经义,精研史学,昌言朴学。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九年(1670年)辞官归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六十余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后乞病归,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
他的散文疏畅通达,主张才气要归于节制,以呼应开阖,操纵顿挫,避免散乱。
所谓“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答陈霭公书二》)。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认为“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于俗学而已矣”(《跋王于一遗集》)。这种观点,偏于正统。他的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的影响,而近于南宋诸家。
计东为作《生圹志》,则以为“若其文章,溯宋而唐。明理卓绝,似李习之(翱);简洁有气,似柳子厚(宗元)”。康熙曾称赞他:“尝与近臣论本朝文学砥行之儒,首称数先生。”(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代表作《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绮里诗选序》、《江天一传》、《书沈通明事》、《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文是其代表作。
汪琬亦能诗,以清丽为宗,成就及影响不如其文。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包括诗10卷、文40卷。
梁启超等人将清代朴学之兴归功于顾炎武、阎若璩等人。其实,汪琬也是朴学隆兴的关键人物之一。笔者认为,吴中经学一派近源有二,即汪琬与顾炎武。
汪琬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两大类:经史之文与小品纪游之文。总体以观,经史之文不仅占据了大多数篇幅,而且体现了其创作的根本旨趣与艺术风格,代表着其散文的主要成就。
众所周知,汪琬之文根柢六经,浸淫史汉,出入韩愈、欧阳修、朱熹、归有光之间。《古今五服考异》八卷、《丧服或问》一卷、《诗问》一卷、《易经解》一卷、《易问六十则》《春秋杂义》及《春秋论》一卷(后三种刻入《前后类稿》《续稿》,未单刻行世),发明经学,搜剔渊微,考镜源流,以考据见长,风格质实。此即其所云“人之文也”。
《王敬哉先生集序》说:“求诸文公诸书,无所不合于以辅翼传注,而疏通《易》《诗》《书》《礼》《乐》之文,庶几由文公而遂溯孔子者与?吾然后知天之未丧斯文,殆自孔子以来,讫于今如一日也。”也是夫子自道。从文学创作来看,成就远不如史传之文。历经鼎革之变的文人多提倡以诗存史,汪琬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诗言情志,文以存史。
他晚年尤究心于研史,所撰《拟明史列传稿》二十四卷、《东都事略跋》三卷,博考慎取,议论精当,风格沉稳,开阖有致,具有较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当然,文学价值还未如他的碑传志铭及史评文字。
汪琬性狷介,笃好古学,重经世之用,于当世人物、文章褒讥不少宽假。他的好臧否人物,议论史事,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明末清初的历史巨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史评十四则》,近于宋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构制,短小精悍,而声如洪钟。《诸侯名士》篇指出所谓诸侯名士或回于利,或怵于威,欺名盗世,于世无补,无足轻重。《何晏》篇对士大夫崇尚清谈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汉高祖一》篇对比刘邦兴于汉中,刘备连汉中也守不住,指出“兴废之所系”不在于血统,不在于种族,而在于谋国有善与不善。这些史评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诸侯名士》显然是在批判明末名士风气。文章既见作者狷介的个性,亦见汪洋恣肆的张力。
汪琬擅长碑传志铭,朱彝尊初与之定交,读其文赞不绝口,即请为其父撰墓志。顾炎武以为此类文章有害于经学,不喜应人而作。汪琬同样崇尚经学,但将这类文字与经世之文等观。《江天一传》《乙邦才传》《陈处士墓表》《侯记原墓志铭》《金孝章墓志铭》《华凤超先生传》《周忠介公遗事》脍炙人口,叙事宛曲,识见卓特。
《江天一传》传写抗清义士江天一可歌可泣的事迹。天一舍生取义的形象真实感人,荡气回肠。《陈处士墓表》叙写复社名士陈贞慧对抗阉党余孽阮大铖,入狱濒死,鼎革后郁郁而终。晚明党争水火薄射,为明亡之因。汪琬赞歌陈贞慧的气节,痛恶党争门户,指责东林名士如钱谦益辈高自标榜,而恒患一己之得失,实则不足道。
叙事议论,深沉而不浮泛,言语犀利,直见肺腑,一股郁勃之气流动在字里行间,体现了易代后痛定思痛的深刻历史反思与批判。这类“经经纬史”之文,即其所倡导的“文”、“经”、“道”相合一的文字。计东《钝翁前后类稿序》称赞说“遂能贯经与道为一,而著之为文,洋洋乎积万言,而沛然不悖于圣人之道”。
在热门小说及影视作品《寂寞空庭春欲晚》中,卫琳琅这一角色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身世坎坷、情感纠葛,与康熙皇帝、纳兰容若之间的爱恨情仇令人动容。而卫琳琅并...
康熙的儿子们 纳兰容若 2025-04-10 胤禔是雍正吗?解析康熙朝皇长子与雍正帝的真实关系胤禔(1672年3月12日—1734年11月25日),清朝康熙帝第五子(因前四子早夭而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生母为惠妃乌拉那拉氏,而雍正帝(1678年12月13...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4-09 周昌之父:历史迷雾中的家族传承与精神底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昌(周培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传奇的经历,成为康熙年间的重要谋臣。然而,关于他的父亲,历史资料却众说纷纭,留下了诸多谜团。这些谜团如同历史长河中...
康熙的儿子们 周培公 2025-04-03 红楼梦醒:曹雪芹的贵族往事与文豪炼成记康熙五十四年的南京江宁织造府,一声啼哭划破朱门深院的寂静。谁也没想到,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将在百年后化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星辰。曹雪芹,这个历经繁华到沧...
康熙的儿子们 曹雪芹 2025-04-03 康熙三位皇后:赫舍里氏、钮祜禄氏与佟佳氏,后宫中的政治与深情康熙,作为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后宫生活也备受关注。在康熙的一生中,共有三位皇后与他共度风雨,她们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
康熙的儿子们 孝诚仁皇后 2025-04-03 揭秘十三爷胤祥的真实死因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十三爷胤祥以其卓越的才能、忠诚的品质和悲惨的命运而备受关注。作为康熙帝的第十三子,胤祥在雍正帝即位后,成为了雍正朝最显要的人物之一。然而,这...
康熙的儿子们 雍正如何继位的 2025-04-02 胤祐刚上朝后的去向探秘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胤祐作为康熙皇帝的第七子,虽然并非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但他在朝廷中也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关于胤祐刚上朝后的去向,我们可以根据真实资料,一探其背...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4-01 平三藩最大功臣:康熙帝与功臣们的共同胜利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平定三藩之乱无疑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不仅彻底消除了内部的反动势力,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更为清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
康熙的儿子们 2025-03-31 福临掌权后的治国大业:从被架空到大有作为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曲折与挑战。在多尔衮的阴影下被架空数年之后,福临终于亲政,并在掌权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
顺治为什么出家 多尔衮怎么死的 2025-03-07 范文程:明末清初的关键人物与评价范文程,这位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政治家、谋略家,是清朝初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清两朝,以其卓越的才智...
康熙的儿子们 范文程 2025-03-0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