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将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将军手握重兵镇守边疆,为何很少叛乱,他们到底忌惮什么?
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刘邦成就大业之后杀了无数开国功臣,种种迹象表明自古帝王心思最难测,伴君如伴虎。可是,手握重兵的将军即使预料到了自己的既定命运也都从容赴死,几乎很少发动叛乱,这是为什么呢?
按理来说,他们手握重兵,积攒的名望也足以能一呼百应,忠心耿耿的部下也愿意和他们同生共死,戍守边疆的将军更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么,他们为什么很少叛乱呢?他们到底是在忌惮什么?
儒家思想教化不想叛乱
教育学中有这么一句话:教育能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古代。
古代自科举制度产生以来,不论文官武官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考试的内容自然离不开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思想最重视的就是等级制度,忠君爱国。
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精忠报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他们眼里,社会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只有跻身统治阶层为君王分忧才是王道。
所以,将军认为镇守边关,保家卫国是自己的本分,是神圣的职责,反叛朝廷就是大逆不道,辜负帝王的信任。其实,他们除了他们不想反,更不敢反。
完善的用兵制度不能反
自古帝王无情,哪个帝王不是踩着无数人的鲜血上位的。而作为国家命脉的军队,皇帝更不可能放心地交到某一个特定的人的手中。为了防止将军拥兵自立,古代帝王也是费劲了心思。
首先,他们想到了虎符。他们将兵符一分为二,左一半交由带兵的将领保管,右一半则由皇帝亲自保管。
需要打仗调动军队时,皇帝会将右一半交给另外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才能够调动军队。
这样一来,即使将军有兵符也难以调动军队。当然,虎符由于制作特殊,极难复刻。而因为虎符事关重大,每次都要经过仔细的对比,确保万无一失才能顺利调兵。
若是伪造兵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会被发现,就此在人世间销声匿迹,不复存在。
而且,为了防止将军和士兵产生感情,朝廷会把将军不断调离任务区,不惜做到兵无常将,将不识兵。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但却达到了君王的目的:将军不能一呼百应。
其次,朝廷建立了严格的监察制度。从极度害怕武官谋权篡位的宋朝来看,每个武将身边都有文官的监督,一般说来这些文官的品级高于武将。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使国家积贫积弱,但也警醒后世应注重对武官的监管。
所以,后世不论是戍守边疆还是镇守京城,几乎每个武将都会被严加监督。那些戍守边疆的将军更是不能有半分懈怠,稍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就会被有心之人无限放大,引来杀身之祸。
最后,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诺大的一个军队光是后勤保障就需要巨大的花销。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突然拥有了500个房间,那个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自己拥有全世界,可如果到了交物业费的时候呢?
同理,一个将军纵使手握重兵,纵然令人羡慕不已,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花销。一旦造反,朝廷断了粮草供应,他们只能苦苦挣扎,人困马乏之际被斩草除根。而这时候士兵也不会盲目的跟随将军,糊里糊涂的丢掉性命。
这样一来,把握住军队命脉的朝廷当然不会害怕将军造反。可是,尽管准备如此充分,君王还是难以放心。
他们太害怕将军比自己更得民心,太害怕有朝一日失去砝码沦为阶下囚。于是,他们又想到一个好办法——将他们的家眷留在京城。
家人远在都城不敢反
在古代,帝王一怒伏尸百万,这是对所有敢于挑战帝王权威之人的震慑。在等级分明的古代,刑罚也是十分严苛的。
最让人闻风丧胆的便是:诛九族。而朝廷对待造反者的惩罚,更是斩草除根,一人不留。这对那些手握重兵却又心思不纯的将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威慑。
将军的家眷一般是不会随将军去到自己戍守的领地,皇帝会将达官显贵的家属接到京城。除了京都有更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外,还有人想以此作为牵制他们的手段。
这样一来,就算他们心思不纯想要转移家眷也会被第一时间发现,计划败露。
所以说,为了远在京城的家人他们也只能收起自己的狼子野心安安稳稳地戍守边疆,最后或功成身退享天伦之乐,或战死沙场留名青史,就算死于帝王猜忌也只能抱憾黄泉,仰天长叹。
其他种种原因
其实,除了上述的种种原因外,还有许许多多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原因。
古代是十分讲究礼制的,行兵打仗必须师出有名。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明显:两国交战必须先下战书,双方同意才能兵戈相见。
上场军队也必须势均力敌,一方逃跑另一方就必须要追。虽然,这样的制度慢慢消失,但师出有名的观念一直流传了下来。
古文中同样是形容两国交战:伐代表的是正义之战,一般是顺应民心的战争;侵是扩充领土的非正义性作战,属于侵犯他人领土;而偷袭则是小规模之战,多为偷袭,不正当手段。所以,没有名头的将军是不能轻易的伐君主的。
而且,一般手握重兵的都是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之人。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他们深受皇帝信任,与皇帝感情深厚,从来不会产生叛乱的念头,是皇帝治理江山的左膀右臂。
其实,还有一点极易被遗忘的原因:要背负道义罪名。在古代,叛乱是违反天常、人理,罪大恶极的行为。
俗称的“十恶不赦”中,第一条就是“谋反”。而一旦谋反,风险大,成功率小,必须赌上身家性命。成功了历史由自己书写,也能毁誉参半,失败了就只能遗臭万年。
而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天下是谁的天下并不重要,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将军一旦谋反,便会让民众怨天载道,失去民心,兵败如山倒。
如此种种,让将军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的实力,思量成功的可能性。最终,放弃反叛,镇守一方,也能赢得生前身后名声。
汉惠帝刘盈,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的嫡子,在汉朝历史中本应有着重要地位。然而,他的几个儿子却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命运多舛,最终落得悲惨结局,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无奈与...
刘盈 刘邦 2025-04-16 楚汉之争:典故背后的风云变幻楚汉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展开了一...
项羽 刘邦 2025-04-15 彭城之战:韩信缺席之谜与战略考量彭城之战,作为楚汉争霸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其惨烈程度与战略意义均不容忽视。在这场战役中,刘邦率领的汉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而韩信的缺席更是引发了后世的诸多猜测与...
刘邦 韩信 2025-04-14 吕马童:从背主求荣到临终悔悟的复杂人生在秦末汉初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中,吕马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早年追随项羽,后却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因参与分割项羽尸首而封侯,然而却在临终之际幡然悔悟。吕马童的人...
项羽 刘邦 2025-04-10 吕雉杀三子之谜:权力、恩怨与政治博弈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吕雉是一位极具影响力却又饱受争议的女性。她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在刘邦去世后临朝称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皇后和皇太后。然而,她残忍...
吕雉 刘邦 2025-04-10 刘邦与魏王女人:乱世中的一段特殊姻缘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与魏王女人薄姬之间那一段跨越身份与战乱的姻缘,更是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刘邦 薄姬 2025-04-08 赵光义继位之谜:篡位与否的历史探讨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的继位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有人坚信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篡夺了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而也有人认为他的继位是合法且合乎情理的。那么,...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光义 2025-04-02 赵延寿与赵匡胤:历史深处的家族渊源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家族渊源更是扑朔迷离。赵延寿与赵匡胤,这两位在五代十国及北宋初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4-02 曹无伤左司马职务解析:汉朝中央官制中的重要角色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汉朝以其完备的官制和繁荣的文化著称于世。其中,左司马这一职务在汉朝中央官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曹无伤,作为秦汉之际刘邦麾下的一位将领,...
刘邦 2025-04-02 吕泽功绩被抹杀的背后:历史与权力的交织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的功绩因各种原因而被历史尘封,吕泽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刘邦的重要亲信和开国功臣,吕泽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名...
刘邦 2025-04-01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