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刘晏七岁举翰林:神童传奇与仕途华章

刘晏七岁举翰林:神童传奇与仕途华章

时间:2025-04-07 14:56:19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星河中,刘晏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七岁举翰林的传奇经历和卓越的仕途成就,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他的故事跨越千年,依然激励着后人。

七岁神童,初露锋芒

刘晏,字士安,出生于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唐玄宗李隆基前往泰山封禅,这一盛大活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刘晏也在其中。他毛遂自荐,向唐玄宗献上颂文。

唐玄宗对这位年仅七岁的小童十分好奇,便让宰相张说考验他的学问。张说以围棋对赋为题,出题“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刘晏稍加思索,便朗声答道:“方若行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这一回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展现出刘晏敏捷的思维和卓越的才华,令在场众人无不啧啧称妙。唐玄宗大喜,当即封刘晏为太子正字,这一消息传开,刘晏名噪京师,天下轰动一时。

仕途起步,尽显才能

成为太子正字后,刘晏正式踏入仕途。这个职位看似只是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实则需要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刘晏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将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

十岁那年,唐玄宗和杨贵妃观看表演时,玄宗问刘晏:“正字,你能校正几个字啊?”刘晏意味深长地答道:“天下字都可以校正,唯有‘朋’字不行。”当时的朝廷中朋党之争严重,刘晏以“朋”字进谏,巧妙地指出朋党勾结的时弊,展现出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敢于直言的勇气。这一回答让唐玄宗对他更加赞赏,也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安史之乱,临危受命

然而,平静的仕途并未持续太久。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唐朝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在这场巨大的危机面前,许多官员都选择了逃避或观望,但刘晏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精神。

唐肃李亨召回刘晏,命他为彭原太守,后调任陇、华两州刺史,不久升任河南府尹。在任期间,他积极组织人力物力,稳定地方秩序,为唐朝的平叛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财政改革,功绩卓著

“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藩镇割据、均田制崩溃,国家能够征收的赋税寥寥无几,而财政支出却与日俱增。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再加上沟通南北的漕运被破坏,关中地区发生了粮荒,社会经济面临着崩溃的局面。

刘晏临危受命,从肃宗朝开始,历经代宗、德宗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他推行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财政改革措施。在盐法方面,他改变了官运官卖的制度,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避免了加重农民的负担。在漕运方面,他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打造坚固的漕船,训练军士运粮,将全程分成多个运输段,提高了运输效率,保障了长安的粮食供应。

刘晏的改革成效显著,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资治通鉴》记载,刘晏代管盐铁专卖后,“法益精密,初岁入钱六十万缗,末年所入逾十倍,而人不厌苦。大历末,计一岁所入,总一千二百万缗,而盐利居其太半。”这些改革措施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恢复做出了重大贡献。

含冤而死,身后哀荣

然而,刘晏的卓越才能和辉煌成就却引来了小人的嫉妒和谗言。777年,刘晏奉唐代宗之命,审理独揽朝政、专横跋扈的宰相元载,元载被坐罪赐死,其同乡、吏部侍郎杨炎被牵连贬官。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杨炎出任宰相,誓为元载报仇,极力构陷谗言刘晏。

780年,刘晏被贬为忠州刺史。后来,杨炎密派中使假传圣旨,赐刘晏自尽于忠州东坡龙兴寺,享年65岁。刘晏含冤而死,朝野震动,大臣和藩镇节度对杨炎睚眦必报的做法十分愤懑,屡向皇帝进谏。唐德宗不得不诏御史台查办,结果登记籍没刘晏家产,只杂书两车,粮食几斛,伙食俭朴,家中也没有小妾和婢女,实乃清官。

789年,刘晏平反,唐德宗追赠其郑州刺史,加封司徒。擢刘晏之子刘执经太常博士,刘宗经秘书郎。金朝皇帝完颜璟曾说过:“理财安得如刘晏者,官用足而民不困,唐以来一人而已。”

刘晏七岁举翰林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神童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才华、担当和奉献的故事。他在仕途上的卓越成就和为国家的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他的故事也将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阿提拉与中国: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为何未踏足东方?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