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明朝 >  郭桓案:明朝建国后最大的贪污案,朱元璋是如何处理的?

郭桓案:明朝建国后最大的贪污案,朱元璋是如何处理的?

时间:2021-08-26 11:36:24来源:爱上历史作者:Marshall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是朱元璋惩治贪污腐败的案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件之一,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提及中国历史上的官场政治,怎一个黑暗了得。封建时代贪污腐败现象好像屡见不鲜,哪怕是开国时期这样的现象也不少见。历朝历代对贪官污吏最痛恨手法最残酷的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一点相信大家表示认同。小时候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好不容易熬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祖宗几代人都被这些贪官污吏所剥削,要不然朱元璋压根走不上造反这条道路。朱元璋惩贪的这些案件当中,郭桓案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件之一。

011:朱元璋世世代代老农民出身,祖宗几代人包括周边邻居为贪官剥削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这一点大家都了解。可他的祖上却并非来自安徽凤阳人,祖父朱初一原来是江苏句容人,世世代代为淘金户。元代户籍制度不管家庭状况如何,一日为淘金户世世代代都要向朝廷纳税。老朱祖父那个年代根本负担不起,于是举家迁徙到了江苏泗州。

泗州也没有待多久,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跟他的母亲陈氏便是在这个地方相识。家庭十分困难,农民出身的他还要负担好几个儿女的日常开销。苦恼的他们只能继续往南迁,一行人于是来到了安徽凤阳。

那时凤阳完全属于一个穷乡僻壤,还没有完全被开发。老朱作为朱五四的小儿子,便是在那个地方出生。这些贪官污吏依然没有放弃对当朝百姓的剥削,正好这个时候是元顺帝当台执政。为了供自己享乐,向全国各地征缴税银。朱五四一家也未能幸免,旁边的邻居也深受其害。

王朝灭亡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灾人祸,除了有人为的因素之外,天灾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各种灾荒导致许多百姓家里颗粒无收,蝗灾过后一定有瘟疫。朱元璋父母便是死在了这场瘟疫当中,父母临死前的样子让朱元璋终身难忘。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的主要原因。

022:国家财政局副部长勾结属下贪污,朱元璋一下杀数万人绝不眨眼

很多人眼中朱元璋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且看对待功臣就可看出他是什么人。这个暂且不论,郭桓案把数万人牵连进去。一下子杀这么多官员,国家会不会受到影响?这点老朱不会去考虑,杀这么多人表明他坚决抵抗贪腐的决心。

明代为官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出来的才子,多年寒窗苦读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因此愈发渴望权利,从安史之乱过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就由北方慢慢倾向南方。户部相当于现如今的国家财政局,户部尚书相当于部长,户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为了避免户部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取贿赂,老朱想到了一个笨办法。他下令江西人,浙江人,苏州人,松江(上海)人不能在户部担任重要官职。好家伙这就是搞地域歧视,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出自于老朱一个很朴实的想法。江西当年是产粮大省,浙江苏州松江在当时属于极其富庶的地区。

作为当地官员未免会为了几分薄面而贪污,说句实在的话老朱这个做法并不高明。户部官员不是这些地方的人,但是可以勾结这些地方的当地官员公开贪污受贿。朱元璋是一个亲民的好皇帝,宫中特地设立了登闻鼓,百姓如果发现官员做着不法之事可以到朝廷前来举报。

不久在洪武十八年,来自河南开州府的百姓前往京城告发当地官员刘汝霖勾结朝廷官员贪污国家粮食。这一查不要紧,竟然就牵扯到了国家财政局副部长郭桓。史料记载郭桓在任职户部侍郎不到八个月的期间内,贪污国家钱粮总和为2400多万石。好家伙相当于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这是明代立国以来有史最大的贪污案。

郭桓的贪污手段以盗取官粮为主,比如说浙西地区每年要上缴的秋粮为450万石。同年只上交60万粮食到国库里,明代时期普遍以折色抵税粮,包括布匹等物品。折色下来的粮食为200万石,这一下就直接贪污了190万石。

贪污钱财的亏空也是在老百姓手中去补,被朱元璋了解后很生气下令一层一层去调查。从户部到布政司,再由布政司到各地的府州县。这一差不要紧,礼部和刑部的两位尚书,六个部的侍郎,还有自侍郎以下的所有官员都在瞒着皇帝做不法之事。

老朱查清楚后大怒要大开杀戒,由于此案牵连的人数之多空前绝后。未免会酿成一些个别的冤案,有人就在背后说朱元璋过于残酷。事实上不用这么严厉的手段肃清吏治,那么前面元代的下场很有可能会重演。明代洪武年间的吏治相比中后期显然要清明的多,都跟朱元璋的努力息息相关。

人物: 朱元璋 郭桓 分享 上一篇: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篇: 黄子澄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导致江山易主的悲剧?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