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
在河北省张北县西北的馒头营乡有一座废弃的古城,当地人称它为白城子,传说是辽代的牲畜交易市场——北羊城。然而,从199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查和试掘之后,却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秘密,白城子竟然是消失了近700年的元中都。这一发现在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此,国家文物局要求考古队继续发掘元中都,全面了解元中都的形制和规模,从而揭开中都的消失之谜。
元中都一夜消失之谜
2000年春天,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元中都考古队重返张北县,在前两年调查、试掘的基础上,对元中都进行更深入的发掘。
考古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勘探,虽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仅凭对一号大殿西北角的揭露,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只是揭开了元中都的冰山一角。元中都当年究竟建成了什么样子?武宗海山为什么要建立元中都?这些疑问成了史学界的一个谜,几乎没有人知晓。
据《元史》记载,大德十一年六月甲午,也就是公元1307年7月1日,武宗海山刚刚登上皇位十天,就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由此可知,当时最先修建的应该是宫殿。但宫殿究竟建成了什么样子,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
元中都自从元帝国灭亡以后,便从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作为一座都城,不仅它的建设情况记载不详,就连它的毁灭竟然也没有任何记载,这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这次发掘究竟能否有所收获?考古队充满了期待。
宫城里共有30余处建筑遗址,考古人员把位于中心最高、最大的一处遗址,命名为一号建筑遗址。
一号遗址南北长120米,东西宽38米至59米,是一个亚腰形堆土台基,台基高出地面四五米,上面长满了杂草。当考古队铲去杂草以后,台基上露出了许多排列有序的大坑,这些大坑里还残留了一些汉白玉石块。考古队推断,这可能是大殿的柱础坑,而那些汉白玉柱础石已经被挖走,或者被破坏了。
据村民们反映,上世纪70年代,县里在附近修建水库,把这些汉白玉柱础和石条全部砸碎、挖走修了水库。幸运的是,当年挖掘得不够彻底,考古队竟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在后殿部位,考古队员发现了两个汉白玉柱础,虽然略有损坏,但大体形制基本完整。其中一件的覆盆还雕有宝状莲花,非常精美。柱础直径在1.05—1.2米之间。如果根据《营造法式》的记载推算,它上面的立柱直径至少也在半米左右。由此可见,这些地面上的建筑,当初是何等的气势恢弘、雄伟壮丽。
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元中都一号遗址被彻底揭露了出来,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在30多厘米厚的表土层下,就是大殿的原始台基,台基上还残存了许多汉白玉柱础和铺地方砖。特别是在台基中部的东西两侧和台基南部的东侧,出入大殿的坡道都保存完好。坡道宽4米,上面铺设有长方形草叶花纹砖和方形青砖,以及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珍贵文物。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队揭去了覆盖在大殿基础上的文化层以后,令人振奋的一幕出现了:在大殿台基的四周,出土了70多个汉白玉螭首,这是一个惊人的大发现。
在台基的四围,有70多个汉白玉螭首,这些螭首,不是规规矩矩地摆在那里,有的是翻转过来,有的头被砸断。也有几件完整的,但都不是原来的位置。
这些螭首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已经有几个世纪了,从惨遭破坏的那一天起,就保持着这种状态,它们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荣耀和耻辱。从螭首损毁的情况看,当时对元中都的破坏是十分彻底的。是什么人对这座都城如此仇恨,考古队暂时无法考证。
一号殿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琉璃构件,有塑龙琉璃残块、浮雕牡丹花,还有筒瓦、瓦当、滴水、凤鸟、仙人,以及大殿屋脊上华丽的装饰残件等,艺术造型写实逼真,栩栩如生,表现了大元帝国工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造型艺术功底。
考古专家介绍:最重要的是这些琉璃构件的三个拐角都出来了,就是三出阙。三出阙,是指宫廷建筑基座拐角处的形制,从拐角处向外经过三次缩折与墙体相连,显得基座宽阔、厚重、稳固、霸气,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
在元代,只有元大都的大明殿和城门采用了这种三出阙建筑形制。但是,由于元大都已经被明故宫所覆盖,并没有发现实体的三出阙建筑遗迹,仅仅是根据文献记载推测而已。那么,在元中都一号遗址发现了这样的建筑结构,着实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因此考古队推断,这很可能就是元中都的中心大殿,类似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也就是皇帝处理政务,召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经过一年的发掘,一号遗址彻底地揭露了出来,发掘面积达9000平方米。宫殿整体平面为“工”字型,台基分为上下两层,总体高出地面约2.8米,周围用青砖包砌。上层基面为宫殿的主体部分,下层基面为宫殿的回廊部分,在台基的周围一共有7条上殿通道。柱廊两旁各有一条上殿通道,这两条通道和宫城的东门和西门正对。在前殿的南侧共有三条上殿通道,中间是御道,两边是文武大臣上殿的通道。
元中都工字大殿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对于研究中国宫廷建筑的演变,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元朝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皇帝们各具特色,其中元武宗海山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治国理念,成为了元朝历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皇帝。...
海山 2025-03-13 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创者与伟大帝王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元世祖忽必烈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他不仅是大蒙古国的第五位大汗,更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以及开放的文化...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3-13 探究蒙古人憎恨忽必烈的历史根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忽必烈作为蒙古帝国的杰出领袖和元朝的奠基者,他的成就与争议并存。然而,在部分蒙古人,尤其是现代外蒙人的眼中,忽必烈却是一个备受憎恨的人物。这一现...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2-15 文天祥的投降之谜与悲壮结局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著称于世。然而,在他的生平中,有一段关于他是否愿意投降忽必烈的争议,以及他最终被杀的原...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2-12 忽必烈与文天祥:从招安到赐死的复杂纠葛在中国历史上,忽必烈与文天祥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建立者,以其雄才大略和宽广的胸怀著称;而文天祥,则是南宋末年的忠臣,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5-02-11 忽必烈灭南宋:智联海盗,开创海上粮食运输新篇章在元朝统一中国的壮阔历史中,忽必烈灭南宋之战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发起元灭宋之战,到1279年南宋彻底覆灭,这场战争不仅标志着元朝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1-27 忽必烈:征伐与统治下的复杂历史形象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忽必烈,这位蒙古帝国的末代可汗及元朝的开国皇帝,以其广袤的征服和复杂的统治手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关于他的评价,尤其是“杀人狂魔忽必烈:...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1-26 元朝与清朝:统治时长差异揭秘在中国历史上,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它们在中原的统治时长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元朝自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开始,到1368年被明朝...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1-25 忽必烈的失误与元朝草原治理之困在历史的长河中,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策略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尽管元朝在初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但在对...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0-23 元成祖忽必烈:一代天骄的传奇人生与离世之谜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成就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元成祖忽必烈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蒙古帝国的创立者之一,更是元朝的开国...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关系 2024-10-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