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开国君王之中,朱元璋绝对是占有显赫的一席之地。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按照朱棣起兵“靖难”成功当了明朝皇帝之后的说法,是“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这段记载表明,不让包括燕王朱棣在内的诸王回京治丧,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临终遗诏,他之所以不让儿子们回京,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
朱元璋把功臣宿将屠戮殆尽,把兵权交给了儿子们,但没想到这帮儿子也不让他省心,而他中意的孙子朱允炆,又似乎有点过于仁弱,根本就镇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
为了让乖孙子坐稳龙椅,朱元璋不让儿子们一窝蜂地赶回京城闹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我们细看其他明朝史料,就会发现这不符合朱元璋的性格:朱元璋对功臣和贪官冷酷无情,但是对老婆孩子却是温情脉脉,他跟马皇后的感情,更是可以作为千古典范。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一向舐犊情深,太子朱标外出巡察,朱元璋听见打雷,马上担心地派使者告诉他注意安全;秦王朱樉在前往西安就藩的路上打了厨子一顿,朱元璋赶紧写了一封信六百里加急送过去:“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
朱元璋并不关心那厨子该不该打、打没打死,他担心的是自己儿子的饮食安全:“你总是揍厨子,万一他在你饭菜里下毒可咋办?”
朱元璋从小受尽饥寒之苦,所以对儿子都十分呵护,这一点,很多当父亲的都会有同样的感触:“我吃过的苦,不能让我儿子再吃了!”
这样一个极其重视父子亲情的皇帝,是不可能不想见儿子们最后一面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清朝用了近百年时间编修一部《明史》,我们可以说他们精益求精用心良苦,也可以说他们对某些重要史实进行了修改——《明史》跟《明实录》有许多矛盾之处。
《明太祖实录》应该是永乐年间编校完成的,因为那其中称明成祖朱棣为“今上”,也就是“现在是皇帝而当年还不是皇帝”,《明太祖实录》只能称朱元璋为“上”,于是《明太祖实录》最后一篇这样记载朱元璋的最后时刻:“乙酉,上崩于西宫。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渐剧,乃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闻雨降,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政爱民、生死看淡的称职皇帝——这称职是对老百姓来说的,功臣宿将、达官贵人可能不会这样想。
朱元璋之所以含笑而崩,是听说老天终于下雨了。
读者诸君都知道,朱元璋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当时南方遇到了干旱,朱元璋心心念念的,是老百姓的庄稼能否丰收。从这段记载来看,老四朱棣来不来跟自己见最后一面,似乎不算啥太重要的事情,相比之下,还是下雨缓解旱情要紧。
于是在没有看到朱棣的情况下,朱元璋抱着丰收的希望喜形于色地离去了,他这一走,也给我们留下了未解谜团:如果朱元璋真是想让燕王朱棣继位,怎么在继位者还没到的情况下关心天气,并且毫无遗憾地龙驭宾天?
《明史》中的《太祖本纪》和《成祖本纪》都说朱元璋遗诏命令诸王不许进京,《明太祖实录》却说朱元璋已经派人去急召朱棣,那个传旨的太监刚跑到淮安,就被建文帝朱允炆的支持者撒谎叫了回来,这才让朱棣失去了合法继位的机会。
两部官修史料的记载展示完了,现在该有请读者诸君慧眼明辨了:如果真是朝中有人矫诏不让朱棣进京,这问题可就十分严重了,起码要有一批手握大权的朝中大佬(用事者)要被抄家灭族,但好像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不是因为假传圣旨而被族诛的,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三大心腹,但却不是得力干将——这些人纸上谈兵可以,真要干事儿,好像都没多大能耐。这三个人的“罪名”和结局,在《明史·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中都有记载。
齐泰原名齐德,这个泰字,是朱元璋赐予的。洪武末期的兵部左侍郎齐泰是诸王的眼中钉:“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先是,帝(建文帝朱允炆)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
齐泰和黄子澄、方孝孺都被永乐大帝朱棣杀了,但是公开的罪名中,并没有一条是“矫诏”,朱棣还一度做过黄子澄和方孝孺的思想工作,表示只要他们听话,不但可以活命吗,而且还能接着做官,这可不是像对待“矫诏奸臣”的态度。
事实上包括方孝孺在内,“建文奸臣”都没有被灭族,“诛十族”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如果方孝孺的朋友和门生被作为第十族诛灭,就没有人给他收葬了:“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遍翻明朝史料,没有一人因矫诏禁止朱棣进京而受罚,那个所谓的“传旨太监(中使)”,在其他史料中也没留下痕迹,这可能是半壶老酒查阅的史料还不够多,对此事的分析还不够准确,所以最后还得请教读者诸君:在您看来,朱元璋有没有可能在已经昭告天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又召燕王朱棣进京继位?如果朱元璋心急如焚地盼着四子进京继承大统,又怎会在得知旱情缓解之后就欢欢喜喜地走了?
在半壶老酒看来,朱元璋是否想让燕王取代皇太孙,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比朱允炆能干,只要能治理好天下,朱元璋的儿子和孙子谁当皇帝,对老百姓又有啥损失?也许在朱元璋看来,儿孙自有儿孙福,谁当皇帝就看他们的本事,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来一场及时雨,免得老百姓今年饿肚皮…
在元末明初的乱世风云中,朱元璋与张定边皆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以铁腕手段和雄才大略建立了大明王朝;张定边身为陈友谅麾下猛将,勇猛善战,在诸多...
朱元璋多少岁 陈友谅 2025-04-17 朱元璋与韩宜可:君臣纠葛背后的真相探寻在明朝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朱元璋与韩宜可之间的故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矛盾与转折。韩宜可,这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官员,其命运与朱元璋的统治紧密相连,最终却...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4-17 探寻李醒芳原型:历史与虚构的交织在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李醒芳这一角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然而,关于李醒芳的原型,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却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4-11 朱棣与努尔哈赤:跨时空的军事较量想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朱棣和努尔哈赤皆是各自时代极具影响力的军事人物。朱棣作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开创了“永乐盛世”;努尔哈赤则是后金政权的创建者,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8 汤和与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君臣的七十年情义汤和(1326-1395)与朱元璋(1328-1398)的交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君臣关系之一。两人不仅是同乡发小,更在元末乱世中携手缔造大明王朝,最终以“...
朱元璋多少岁 汤和 2025-04-07 靖难之变:一场改写明朝命运的皇权博弈靖难之变(1399-1402年),是明朝初年一场持续四年的皇室内战,其本质是藩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围绕皇权合法性的血腥争夺。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朱元璋设计的“家天...
朱元璋多少岁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7 明朝朱棣时期的名臣风采在明朝的辉煌历史中,朱棣作为第三位皇帝,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政治远见,开创了“永乐盛世”。在他的统治时期,众多名臣涌现,他们各展所长,为明朝的繁荣与稳定立...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04-02 徐妙锦:终身未嫁的传奇女子徐妙锦,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第三女,以其出众的才貌和独特的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拒绝了明成祖朱棣的求婚,选择了终身不嫁,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一、...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徐达 2025-03-31 明太祖朱元璋陵墓为何称为孝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民子弟,一步步崛起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一生充满了奋斗与传奇。而关于他的陵墓为何称为孝陵...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3-28 朱元璋晚年杀子之谜:是否为长孙铺路?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民起家,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其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都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他晚年,一系列关于他...
朱元璋多少岁 2025-03-2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